搜索

Search : 人物 典故 事件 文学

断袖

  “断袖”来源于西汉的董贤。西汉建平二年,有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漂亮,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从。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董贤不仅长得像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为媚”。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1-20

分桃

  “分桃”又称“余桃”,这典故源自春秋卫国。弥子瑕是位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卫灵公非常宠爱他。有一次,弥于瑕在桃园游玩的时候,摘了一个熟透的桃子吃了。想不到这桃子美味异常,弥子瑕就把吃剩的一半留着,拿去献给灵公。卫灵公很高兴地对他说:“你一定是舍不得吃,特意把它留给我。”几年后,弥子瑕的容貌,不再像以前那般美好,灵公就渐渐疏远他。有一天,灵公突然想起弥子瑕赠送余桃的事,就大声骂道:“弥子瑕真是可恶极了,竟然把吃剩的桃子送给我吃。”
  同是弥子瑕所作的一件事,却随着卫灵公感情的变化,由喜爱转为憎恶;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1-20

易子而食

  楚将子反围攻宋国都城(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情势危急。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末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末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子反见宋人不肯屈服,被迫答应了他的要求,与宋握手言和。
  易子而食,交换子女以煮食充饥,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象。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12-30

各自为政

  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为主帅,统率宋军前往迎战。 两军交战之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犒劳将士。忙乱中忘了给他的马夫羊斟分一份,羊斟便怀恨在心。 交战的时候,羊斟对华元说:“分发羊肉的事你说了算,今天驾驭战车的事,可就得由我说了算了。”说完,他就故意把战车赶到郑军阵地里去。结果,堂堂宋军主帅华元,就这样轻易地被郑军活捉了。宋军失掉了主帅,因而惨遭失败。
  各自为政,指各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典源】《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12-30

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12-25

弹冠相庆

  汉朝王吉同贡禹是同乡,又是朋友。当时人说:“王阳在位,贡禹弹冠。” ( 王吉字子阳 ) 意思是说王吉做了官,贡禹也把帽子掸干净,准备去做官。后用“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其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常含贬义,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典源】《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23

死灰复燃

  韩安国,字长孺,汉时睢阳人,原在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手下当差,很得梁王信任。后来因事被捕,关押在蒙地监狱中,梁王多方设法,一时未能使他获释。 狱吏田甲以为韩安国失势,常常借故凌辱他。安国怒道:“你把我看成熄了火头的灰烬。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 田甲嘿嘿一笑,说道:“倘若死灰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韩安国气得说不出话来。不久,韩安国入狱的事引起大后关注。原来韩安国曾出力调解过景帝和梁王之间的矛盾,使失和的兄弟重归于好,太后为此十分看重韩安国,亲自下诏要梁王起用安国。韩安国被释放,做了梁孝王的“内史”。狱吏田甲怕他报复,连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23

强弩之末

  汉武帝时期,北方匈奴经常侵扰西汉,大臣王恢认为匈奴人不守信义,只有把他们彻底打垮才能保证边境的安宁。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汉军已经是长途跋涉,千里远征就像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一样,汉武帝采纳他的意见同意匈奴的求和。
  强弩所发的箭,已达射程的尽头。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典源】《史记·韩安国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23

窃符救赵

  公元前259年,秦军包围了赵都邯郸。魏、楚谋划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援赵。晋鄙进驻汤阴,因为害怕秦军不敢前进。公元前257年,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串通了魏王的宠妃如姬,盗出魏王的虎符。信陵君到军营假传王命,又以刺客朱亥锤杀晋鄙,夺了晋鄙的军权,并与楚军联合大败秦军。赵国转危为安,但是损失惨重,秦统一六国的趋势基本形成。
  【典源】《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23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人,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纵横学”。鼓动秦国其他六国建立友好“联盟”,然后再各个击破,但是秦惠文王没理他。
  苏秦垂头丧气的回到家乡。家里人看见他狼狈的样子,都不愿和他说话。后来苏秦改变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决定采用“合纵”的方法,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叫张仪的人仍在四处游说“连横”学说,鼓动六国聚集在秦国的周围。在韩国,张仪向韩王施压,说“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苏秦到了韩国后,对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23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共14页 134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