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二十六年(前625),秦国势力东进受挫,孟明视等所率秦军被晋军全歼于崤山。二十八年春,秦穆公再命孟明视领兵攻晋,以雪崤山战败之耻。晋襄公率军迎战。两军遇于秦西部的彭衙。双方列阵后,晋将狼晖率部下首先冲入敌阵。晋军主力随之发起攻击。秦军大败。同年冬,为进一步遏制秦国势力东进,以巩固晋之霸主地位,晋襄公命大夫先且居率军联合宋、陈、郑军再度攻秦,相继攻克秦邑汪(今陕西澄城西)及彭衙后撤兵。
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冬,晋阳处父率军入侵蔡国,楚令尹子上(斗勃)率军救蔡,与晋军夹着氐水对峙。阳处父想撤兵又怕被追击,就派人对子上说,您如果真想交战,我就后退三十里,您可以渡河摆开阵势,早打晚打悉听尊便。否则,就让我渡过河去缓口气。不然的话,白白耗费时间和钱财,彼此都无好处。
子上想要渡河,成大心(子玉之子)不同意,他认为晋人没有信用,如果等我们渡过一半时迫击,就会大吃败仗。不如让晋人渡河。于是楚军后撤三十里。晋军却不渡河,阳处父四处宣布说楚军逃走,然后率晋军返国,楚军亦归楚。
当初,楚成王欲立商臣(楚穆王)为太子,子上不赞成。子上率军返楚,商臣便向楚成王进谗言,说子上接
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秋,狄人进攻齐国,接着又进攻晋国。此年八月,晋襄公率领晋军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迎战狄人。先轸在箕谷中设伏,大败狄军,欲缺俘获狄人首领。
先轸一直悔恨唾了晋襄公,说道,一个普通人在国君面前图一时痛快而没有受到惩罚,现在岂敢自己也不惩罚自己!于是便在战斗中脱下头盔冲入狄人军队,死于阵中。之后狄人将先轸头颅送回晋军,其面色犹如活人。
箕之战后,晋襄公命令先轸之子先且居率领中军;命令欲缺为晋卿,并把冀地赏赐给欲缺;把已绝后的晋大夫先茅的封地赏给臼季,表彰他荐举欲缺之功。
晋文公之世,晋联秦抗楚,夺得中原霸权。秦穆公知晋强盛而未可争,暂时追随晋国。但秦国争霸之心未灭,晋、秦利害冲突尚在。周襄王二十三年(前630),晋、秦联合出兵攻郑,秦穆公受郑大夫烛之武的离间,独自与郑结盟,并遣杞子、逢孙、杨孙三大夫留戍于郑,以为日后攻郑的内应,自己则率兵回国。晋文公为避免秦、晋关系破裂,隐忍不发,亦与郑言和而返晋。二十五年,郑文公、晋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得杞子密报,不顾当时崇尚“礼不伐丧”的用兵道德观,决定乘晋、郑两国新丧之机,出兵越晋境袭取郑国,以插足中原腹心之地,进而图求霸业。主政大夫蹇叔认为,秦、郑相距千里之遥,劳师远征,郑必知而设备,袭郑既
鲁僖公三十年(前630),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几度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泓水之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这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依附晋国。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而晋国也不甘心长期局促于黄河以北一带,于是便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力主晋文公出兵。但是,当时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劳师远征,有侧
周襄王四年(前649),襄王弟叔带为篡夺王位,联络戎人,攻入周都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秦、晋发兵勤王,击退戎军。次年,叔带畏罪逃齐。十五年,叔带被襄王赦免,返回王城。十七年(前636)夏,出身狄人的襄王后隗氏与叔带私通,被襄王废黜。隗氏系狄人之女。狄人因此怨恨襄王。周大夫颓叔、桃子乘机奉叔带联合狄军攻打襄王。襄王逃坎欿(周邑,今河南巩义东)。秋,狄军大败周军,俘周大夫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襄王避难于郑国泛邑(今河南襄城),并遣使告难于晋、秦等国。十八年(前635)春,秦穆公领兵东进勤王。晋大夫狐偃建议晋文公独自勤王,以谋取政治优势,建立霸业基础。三月,晋文公辞退秦军,亲率晋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夏,宋襄公率军进攻郑国,楚成王发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闻讯回师,于十一月初一与楚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当时,宋军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对楚军半渡而击的有利态势。但宋襄公拘守“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陈旧观念,在楚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两次拒绝司马公孙固乘机出击的正确意见,直待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以致大败,襄公重伤,不久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此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因思想保守而招致失利的典型战例。
鲁僖公二十年冬,宋襄公欲召集诸侯举行盟会。僖公二十一(前639)年春,襄公召集齐、楚两国举行了鹿上之盟,目的想要求归附楚国的诸侯国奉自己为盟主,楚国表面上表示同意。此年秋,楚、陈、蔡、郑等诸侯国到宋地盂会见宋襄公,会上楚国突然逮捕了宋襄公,想借以攻取宋国,直到此年冬诸侯在薄地会见时襄公才被释放。
晋惠公以割让黄河以西之地为条件请秦发兵,助其返晋为君,但晋惠公即位后背约,秦穆公对此极为恼火。周襄王五年(前647),晋发生饥荒,求助于秦。秦不念旧恶,赠予晋大批粮食。次年,秦遭灾,向晋求粮,却遭拒。周襄王七年(前645)秋,秦穆公率军攻晋,三战皆捷,击败戍边晋军,并东渡黄河进入晋地纵深。晋惠公领兵迎敌。十一月,秦、晋两军战于韩原(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的黄河东岸)。晋大夫梁由靡于混战中率部截击秦穆公,将其击伤。随穆公作战的300名岐人(今陕西岐山东北)发现穆公被围,遂奋勇冲杀,将其救出。晋惠公因战车陷入泥泞之中,无法行动,被秦军俘获。晋军失去主帅,全军溃败。同年底,秦、晋媾和。秦穆公与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