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Search : 人物 典故 事件 文学

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动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时运不佳,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但结果是乾时一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6-9

齐鲁乾时之战

  周庄王十一年冬,齐公孙无知杀襄公启立为君。齐大夫管仲等奉公子纠奔鲁;大夫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十二年(公元前685年),春,公孙无知被齐大夫雍廪所杀。随后,齐大夫高奚等暗中遣使赴莒迎公子小白。鲁庄公则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归国,并命管仲率军把守住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以阻止公子小白归国。当管仲军与护送公子小白归国的军队发生交战时,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遂佯死,得以先入齐国继位,即齐桓公。秋,鲁庄公为助公子纠争位,再度领兵攻齐。齐、鲁两军在齐都临淄以西的乾时相遇。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鲁军。鲁庄公丢弃所乘战车,改乘轻车逃回。其御手秦子及车右梁子持庄公的旗帜,在道旁诱骗齐军,被俘。不久,齐大夫鲍叔牙率军至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6-9

楚随速杞之战

  春秋初期,楚国(今湖北大部、河南南部)发展为南方强国。楚君熊通,自尊为武王。此后,楚以江、汉、沮、漳地区为基地,开始向外扩张。六年,楚武王曾率军攻随(今湖北随州),进至瑕后与随媾和。十六年夏,楚武王借口随侯未参加其主持的在楚地沈鹿(今湖北钟祥东)举行的诸侯盟会,亲自领兵攻随,进抵汉、淮两水之间。率军拒敌的随侯拒绝大夫季梁提出的避开楚军主力左军,攻其弱部右军的合理建议,而采纳宠臣少师提出的与楚王左军对阵的错误主张,致使两军在速杞相遇并发生激战,随军大败。楚大夫斗丹缴获随侯乘坐的战车并俘获其车右少师。秋,楚、随两国再次媾和。楚军撤走。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6-7

郑反击宋卫戴之战

  周桓王六年,郑攻宋之举因抗击北戎而暂停。待击退北戎军后,郑庄公又将攻击矛头指向宋国。周桓王七年(前713年)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在鲁地中丘(今山东临沂东北)会见,共谋攻宋;二月,三国之君又在鲁地邓(今山东汶河南、运河北)结盟,并议定作战计划及日期。五月,郑、齐、鲁三国军队攻宋。六月初,三国国君会于老桃。六月初七,鲁军首败宋军于菅(今山东单县北)。六月十五及二十五日,郑军先后攻占宋东北部之郜(今山东成武东南)、防(今山东金乡西南)二邑,并将两地划归鲁国。七月初五,郑撤兵回国,驻于新郑远郊。宋乘机联合卫。蔡出兵攻郑,并攻占郑属国戴。八月初八,郑庄公率军将入戴之宋、卫、蔡联军包围。三国军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6-7

郑抗北戎之战

  北戎又称山戎,是中国古代戎族的一支。春秋初期,其主要活动于今河北北部地区。周桓王六年冬(前714年),北戎军南下侵郑。郑庄公因戎军以步兵为主,较己方战车机动性强,惧其实施突袭,遂采纳公子突建议,针对其“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下相救”(《左传·隐公九年》)的弱点,以一部兵力佯败诱敌,将郑军主力分作三部,埋伏于北戎军追击必经道路附近。当北戌军深入伏击地域后,郑军三处伏兵同时出击,切断北戎前、后军联系。北戎前军被郑大夫祝聃部围歼,后军仓惶溃逃。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一次成功伏击战例。郑庄公因势利导、设伏邀击的作战指导,为战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例,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6-7

郑卫北制之战

  周桓王二年四月,郑庄公为报去年宋、卫、陈、蔡联兵攻郑之役,发兵攻卫。一度进至卫郊。卫以其属国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军南下反击郑国。郑大夫祭仲、原繁、泄驾率三军北上迎敌。为出奇制胜,郑庄公命太子忽、公子突暗率一军迂回至燕军背后。燕军按传统战法,全力对付正面郑军,对其背后疏于防范。六月,太子忽、公子突率所部及北制驻军向燕军背后突然发起攻击,大败燕军。此战是中国军事史上较早的实施迂回的战例,其“不备不虞,不可以师”的的原则,为历代兵家所借鉴。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6-7

周郑交质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所以周、郑交换人质。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平王死后,周王室的人想把政权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带兵割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周朝和郑国彼此怀恨。
  君子说:“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蘋、蘩、蕴、藻这一类的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属器皿,大小道上的积水,都可以献给鬼神,进给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6-7

郑伯克段于鄢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降生时是脚先出头后出的,这是难产,使姜氏很惊讶,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并且很讨厌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肯答应。等到庄公继位为郑国国君,姜氏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说:“制地是形势险峻的地方,虢叔曾经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都可以听命。”姜氏又改请求封京城,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就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给国家带来祸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6-7

周郑繻葛之战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爆发的繻葛之战,是春秋初期郑国郑庄公为称霸中原,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也是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后,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崛起,不听从天子之命,开始觊觎和争夺霸主地位的开始。
  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周王室的实力大减,东迁洛邑的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实际上势力已一落千丈,其直接统治的地区日趋狭小,根本号令不了其他诸侯。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形势下,一些诸侯就乘机脱颖而出,开始挑战周天子的独尊地位。其中地处中原腹心的郑国,在这场斗争中首先崛起,成为当时诸侯中最具实力和威望的一国。
  郑国虽迟至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5-26

周平王迁都洛邑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二十五王,历时五百一十五年。
  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5-21

<< < 11 12 13 14 > >> 共14页 140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