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Search : 人物 典故 事件 文学

秦赵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攻取韩地野王(今河南泌阳),隔绝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与韩本土联系。韩桓惠王震恐,欲献上党与秦议和。上党郡守冯亭欲借赵军以抗秦,私献上党于赵。赵为固守西南屏障,于次年遣廉颇屯军上党郡地长平。五十五年,秦将王龁率军攻上党。秦军远离国土作战,企图速决取胜,开始即猛攻赵军。廉颇初战失利,乃固守。秦遂派人入赵离间。赵王本不满廉颇失利不战,又听信传言,便令赵括代廉颇为将。秦即秘密以白起为上将军代王龁为主将。赵括秉承赵王意图,急于求胜,一到长平,即更换部将,改变部署,与秦军决战。白起利用赵括只善于纸上谈兵而缺乏实战经验和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佯败而退,赵括率军追至秦军营垒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3-22

秦赵阏与之战

  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秦昭王以赵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为由,派中更胡阳率军攻赵要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命赵奢领兵往救。赵奢见秦军势盛,为隐蔽作战意图,率部出邯郸(今属河北)30里,即坚壁不进。时秦军一部进屯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西面,击鼓呐喊,耀武扬威,以钳制赵军。赵奢不为秦军声威所动,严厉制止驰援武安的主张,并增设营垒,造成赵军怯弱、唯保邯郸的假象,终使秦军轻敌麻痹。赵奢停留28天后,乘秦军不备,偃旗息鼓,率军疾进,两天一夜赶到距阏与城50里处筑垒列阵。秦军久攻阏与不克,突闻赵援兵至,仓促全力迎击。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建议,严阵以待,并派万人抢先占领北山高地。秦军攻山不下,赵奢挥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3-21

魏赵与秦华阳之战

  周赧王四十年,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5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歼敌2万,遂乘胜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向秦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此战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3-21

秦魏冉攻魏

  秦破郢后将主力转向东指,进军中原。昭王三十一年攻下魏国两城。三十二年又派相国穰侯魏冉率军攻魏。魏向韩求救,韩派暴鸢领兵救魏,被秦军击败,韩军死四万余人,暴鸢败退到启封(河南开封南五十里)。魏国割八城向秦求和。魏冉仍继续进攻,败魏将芒卯,进入北宅(河南郑州北),魏军无力抵抗,秦军乃围攻魏都大梁(河南开封)。魏割温地(河南温县)求和,秦军撤走。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4-7

秦白起攻楚鄢郢之战

  秦昭王时,秦的东向拓展主要分三路:中路已破韩,取其重镇宛(今河南南阳)、邓(今孟县西),攻取魏61城,并迫韩、魏各纳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之地;北路与诸侯合纵破齐;夺赵之蔺(今离石西)、光狼(今高平西);南路则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派司马错出巴、蜀攻取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迫楚割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但地广人众的楚国仍是秦东进的隐患。次年,秦首先通过外交途径孤立楚国,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结好赵国,以解除攻楚时来自北侧的威胁。随即命白起率军数万攻楚。
  此时,楚国虽地方千里,兵力甚众,但楚顷襄王昏庸,佞臣当权,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4-7

齐田单破燕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破齐,连克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见乐毅破齐之战)。时齐湣王被杀,其子法章在莒被立为齐王,号召齐民抗燕。乐毅攻城一年不克,命燕军撤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形成相持局面。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物资充裕,人口较多,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甘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资治通鉴》卷四,周赧王三十六年)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4-7

秦楚黔中之战

  秦昭襄王自白起率军作战,严重削弱韩国、魏国军事力量后,开始谋取向西南方向进攻。秦昭襄王决定由西向东经巴、蜀对楚实行战略迂回,直捣楚国腹地黔中。周赧王三十五年,秦昭襄王令大将军司马错率大军由陇西(今甘肃临洮)进入今四川,增补巴、蜀军10万,乘坐大船万艘,载米600万斛,从巴的涪水(嘉陵江支流,处四川中部)南下,进攻楚国。秦军战胜重重困难,翻越今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云贵高原,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国后方。当时,楚军主力集结于西北部秦、楚边境前线,后方空虚。遭司马错突然进攻后,楚军猝不及防,损失大片土地。秦军攻占楚国黔中郡(治黔中,今湖南沅陵西)。楚顷襄王被迫献上庸(今湖北竹山)和汉水以北地区给秦国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4-7

燕乐毅攻齐

  周赧王四年(前311),燕昭王即位,着意收拾齐宣王破燕之战后的燕国残局。一面忍辱负重,曲事齐国;一面广招贤才,发愤图强,并发布招贤令。乐毅于此时入燕出任亚卿,主持政治、军事改革,励精图治,燕国因此实力大增。
  时齐正处于强盛时期,南败楚,西与强秦争雄。燕昭王遣策士苏秦入齐行反间,假意事齐,取得齐湣王信任,利用齐、秦、赵三强的矛盾,力劝齐湣王去帝号,与赵合纵攻秦,以激化秦、齐矛盾。齐、楚、赵、魏、韩果西向攻秦,燕为迷惑齐国,也派兵助齐攻秦。齐湣王又在苏秦怂恿之下于周赧王二十九年发兵灭宋,兼有宋以前取得的楚淮北地,欲向中原扩展。各国受齐之威胁,纷纷反齐,齐国陷于孤立。
  三十年,燕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4-7

齐灭宋

  战国时期,宋拥有工商业大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引起齐、秦等国的觊觎之心。而宋王偃在杀其君易成自立后,对外灭滕、薛,并楚淮北地,对内行暴政,使国内动荡不安,陷于困境,给齐、秦以可乘之机。齐欲灭宋以利于向中原扩张,却遭到秦的干涉,齐湣王纳策士苏秦之议,去帝号,并与赵会于阿(今阳谷东北),于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攻宋,取其淮北地;次年,又与韩、赵、魏、燕合纵攻秦,同时出兵攻宋平陵(今定陶东北)。二十九年,齐以主张联秦的韩珉为相,苏秦又赴秦为齐游说,齐随即发动第三次攻宋,宋派臧子向楚求救,楚阳许之而阴欲齐、宋两败。宋民久苦于"桀宋"虐政,民心离散,城池不守。齐军得以迅速攻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4-7

秦与韩魏伊阙之战

  垂沙之战后,秦国企图进一步攻略韩、魏土地,然韩、魏曾与东方强国齐合纵攻入秦函谷关,秦惧齐干涉,被迫暂缓行动。后因齐相孟尝君奔魏任相,主持攻齐,齐、魏遂成对立,且齐为灭宋而与秦交好,遂为秦东侵创造了有利时机。周赧王二十年(前295),秦昭王命左庶长白起率军攻韩,取武始、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次年,白起攻韩之伊阙,韩、魏联合抗秦,以公孙喜为主将,率重兵据守伊阙。伊阙地形险峻,两山相对,伊水流其间,有如一扇门户,易守难攻。时秦军兵力虽不及韩、魏联军一半,但战斗力甚强。韩、魏两国之军互不统属,各为保存实力而观望,韩欲以魏为先锋,魏则认为自己助韩而来,理应韩先行出击。秦军与韩、魏联军遂相持。至二十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4-6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共14页 140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