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进攻卫国,卫向魏求救,魏军援卫,与赵军大战于兔台,赵军溃败。次年,魏军又助卫攻赵占领赵国刚平(河南清丰西南),进攻中牟(河南汤阴西)。赵向楚求救。楚悼王二十一年,楚军救赵攻魏,进至黄河。赵军乘机攻占魏国棘蒲(山东魏县南)、黄城(河南内黄西)等地。这一战争是战国初期较大的战争,持续了三年。
魏国从文侯以来积极推行新政,采用西河守吴起建议,凡在战争中立功者按功劳大小给以不同奖励,从而使魏军将士人人以杀敌立功为荣。
惠公十一年,秦军攻魏进至西河(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魏军士卒主动要求出征者数万人。吴起选其中未立过功的五万人,配备战车五百乘,马三千匹,迎击秦军。战前吴起誓师宣布作战纪律,魏军人人奋勇,秦军不支退走。秦军以五十万之众败于魏军五万人的反击,这是战国初期以少胜多较早的战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齐大夫田会(公孙会)在廪丘叛归赵国。齐宣公派田布指挥大军围攻廪丘(山东郓城西北)。赵国派孔韦率领精锐部队,联合韩、魏军救廪丘。联军大败齐军,杀齐兵三万余人,获齐战车二千乘。次年韩、赵、魏联军又攻入齐国长城(由今山东平阴经博山、五莲、胶南至海边),军威大振。周威烈王于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正式册命韩、赵、魏为诸侯。
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时,于公元前422年,任命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据说,李悝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学生。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对于那些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
从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年)开始,魏国连年向秦进攻,至十六年,已占领繁庞等地,确立了优势地位,遂将矛头对准中山国(今河北西南部),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他任命名将乐羊为主将,又向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交涉借道。中山国是春秋时期白狄鲜虞建立的国家,都城设在顾。十八年,魏已完全占领了秦的河西地区,又击败宋国,遂命乐羊率领魏军,越过赵国进攻中山。魏军攻入中山国,进抵顾城。中山国君武公得知乐羊前来,便把他在中山国的儿子杀死,割其肉烧汤,并派人送给乐羊喝,以示抵抗的决心。乐羊竟喝其汤,食其肉,表明自己顽强进攻的意志。乐羊指挥魏军,加紧围攻顾城,魏文侯又给予全力支持。中山军拼命抵抗,
春秋、战国之际,晋国日益强大的卿大夫,经过兼并,剩下赵、魏、韩、智四大贵族集团。实力最强、独专国政的智伯瑶,逼韩康子、魏桓子割让大片领地后,又向赵襄子索地,被拒绝,乃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公元前455),胁迫韩、魏共同发兵攻赵。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采纳谋臣张孟谈建议,选择民心向赵并预有准备的晋阳(今太原西南)固守。智伯瑶率联军攻晋阳三月不下,又围困一年多未克。至十六年,智伯瑶引晋水(汾水)灌城,城内军民支棚而住,悬锅而炊,病饿交加,十分危急。赵襄子利用韩、魏与智伯瑶的矛盾,派张孟谈乘夜潜出城外,密见韩、魏大夫,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倒戈。在约定的一个夜间,赵襄子派人杀智伯守堤官兵,掘堤放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越军在笠泽之战中击败吴军后,随即进攻吴都吴城,未克。周元王元年,越王勾践率军大举攻吴。吴国经多年战争,士民穷困疲惫,青壮年大多阵亡,无力抵御越军,一战败北。越军采用围困战法,包围吴城,长达三年之久。吴军终于势穷力竭,“士卒分散,城门不守”。三年,越军乘势攻破吴城。吴王夫差率残部逃往姑苏山(吴城西南)。越军追至,又将其包围。夫差派人向勾践求和,未允,被迫自刭而死。吴国遂亡。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迫请和,臣服于吴。此后,夫差恃胜而骄,急欲称霸中原,连年对外征战,对越不加戒备。勾践则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积聚力量,伺机灭吴。三十八年,勾践乘夫差率师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之机,发兵攻袭吴都吴。四十二年,越又乘吴连年天灾、兵疲民饥、军队分散的有利时机,再次举兵攻吴。三月,勾践率军5万进至笠泽江南岸。夫差闻讯,仓猝起兵至江北抵御。两军夹江对阵。越王勾践先从左、右两军中抽部分兵力为左、右句卒,于黄昏时进至上、下游五里处,夜半渡江,战鼓齐鸣,进行佯攻。夫差误认为越左、右两军渡江夹击吴军,慌忙命左右上、下两军迎
周敬王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今太湖中之西洞庭山,一说今浙江绍兴北)一战,越惨败几近亡国。越王句践表面卑事吴王,暗怀灭吴之志。对内励精图治,蓄积国力、军力;对外与齐、楚、晋结好,并多方麻痹吴国,怂勇吴北进中原,以消耗其力量。吴王夫差恃胜而骄,不以越国为患,一意争霸中原,继艾陵之战击败齐国之后,于三十八年春,自率全国精兵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与晋会盟,仅派太子友等率老弱兵万人留守姑苏,为越国造成可乘之隙。越国君臣鉴于吴国力量处于优势,且吴军出境未远,若过早进攻,必致夫差中途回军,乃暂缓出兵。直待数月之后,吴军到达远离国境的黄池,被牵制于与晋争夺盟主地位之中时,方决定集中兵力攻吴。六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