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台山东麓。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杭州)人。曾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明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升兵部尚书,拥立景帝,抗击瓦剌南侵,捍卫京师。景泰八年(1457),英宗复位后被害,天顺三年(1459),于谦遗骸归葬杭州三台山麓于氏祖茔,成化二年(1466)诏复原官,弘治二年(1489年)诏立祠墓侧,额曰“旌功”。墓于1966年底毁,现墓系1982年重修。墓坐西朝东,平面呈马蹄形,南北宽23米,进深30米。墓前立“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碑一方,1982年
位于三台山东麓,俞樾墓南侧。陈夔龙(1857~1948),字筱石,号庸庵,贵州贵阳人,清光绪进士。庚子年(1900)任顺天府尹,后历任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职。墓占地约十几亩,呈半圆形,规模较大,从前至后依山势逐渐升高,颇有气势,但表面原构筑物已无存。2004年按照陈氏后人的回忆、古籍图片记载及现场踏勘恢复,重修墓主体及墓道,并在墓前复原了牌坊,重现了旧时景观。
位于三台山东麓。俞曲园(1821~1907),名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余年,博通经学、易学、文学,平生著述颇丰,有经学大师之誉。俞曲园夫人姚氏死后葬于三台山之右台山,俞曲园于墓旁置地筑屋,取名“右台仙馆”,与俞曲园墓相呼应。现墓于1992年重修,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民间传说,南宋定都杭州后,依次恢复各类礼仪祭祀制度,绍兴十五年(1145),宋高宗下诏仿东京汴梁城旧制,在临安城嘉会门外南四里划拨良田千亩为皇室籍田,并于次年春,在籍田举行隆重祭祀典礼,宋高宗亲手执犁行“三推一拨”之礼,以祈求农事丰收并劝导臣民重视农桑。及至20世纪80年代,因民生之需,部分农田改为水塘,以获渔利。时光轮转,公元2007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着力整治遗址环境,始有如今之貌。
节义亭,俗称双吊坟,位于万松书院西侧。相传此处为清代落魄书生崔升与其妻自缢处。清嘉庆年间,北京书生崔升携妻陈氏客居杭城,因落魄至穷困潦倒而不得返乡。有好事者劝陈氏改嫁,以改变窘困生活,保全夫妇的生计。陈氏坚辞不允。于是,夫妇俩愈加贫困,终至无以为生,双双自缢身亡。钱塘县令非常同情这对苦命鸳鸯,感慨他们“固穷守志,至死不移”的节义,在万松岭厚葬了崔升夫妇,并建“节义”亭以致纪念。清同治年间,人们以坟为屋,塑崔氏夫妇像供祭,并在屋外立碑叙述故事概要,香火渐旺,称为“双吊坟”。后几经兴废,终至1958年被彻底拆毁,仅存墓台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