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茅观原名三茅堂,位于杭州吴山风景区的南面,是符箓派道教的著名的圣地,祀三茅真君。三茅是指秦汉时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因东都旧名,赐额曰宁寿观,全称三茅宁寿观。
此观是时极为显赫,宋高宗曾赐以唐钟、宋鼎,禇遂良书小字《阴符经》,加上后又入藏的吴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剑、七宝数珠、轩辕镜,为观中七宝,一时连山也以“七宝”名之。并于观后筑“十二瑶台”,遍植桃花,春时郊祭,时有“瑶台万玉”之称,为吴山八景之一。元明时,观内辟
在紫阳山东麓古白鹿泉所在的水池石壁东面,有一线刻观音立像。因日久石壁长满青苔,不易辨识。雨后或经水浇泼,阳光下线刻凹
槽处积水后,立像痕迹便较明显。原像于上世纪70年代末毁去,2003年重修。
麻曷葛剌造像开凿于元至治二年(1322)。麻曷葛剌是梵语“大黑天”的音译,藏传佛教认为其为“大日如来”降魔时所现的法身像,元朝统治者祀作“战神”。造像为一龛三尊,中为主尊麻曷葛剌,两侧则为胁侍文殊、普贤。造像刀法简练、粗犷,艺术手法夸张,是研究密教“梵式”造像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全国有明确纪年题记的麻曷葛剌造像仅此一处,它在我国宗教史和造像艺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成寺坐落在杭州紫阳山东麓,原名释迦院,五代时吴越国王妃仰氏建,北宋大中祥符间改额为宝成寺。寺院现建筑为八十年代末重建,整体布局保持了原建筑十三世纪以前的特点。宝成寺正视岩壁右侧佛龛麻曷葛剌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国内唯一有绝对纪年的麻曷葛剌造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位于吴山元宝心60号,祀清浙江巡抚阮元。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书法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任浙江学政、巡抚多年。其间疏浚西湖,修筑海塘,创办书院,颇有政绩。编有《十三经注疏》、《两浙金石志》等。该祠现存建筑为光绪五年(1879)由重阳庵改建而成,占地320平方米。面阔五间,硬山造,坐西朝东,通面宽20米,进深11米,六架前檐廊式砖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