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寺位于杭州市北高峰南坡的巢枸坞内。历史上曾以朝佛、观山、观海三佳而著称。寺始建于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为四川高僧韬光禅师来杭所建。寺以高僧之名名之。韬光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与大诗人白居易交谊甚深。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时,常与他诗书往来,并爱在寺中汲水烹茗,相与吟诗。现今寺中留有烹茗井,相传为当年白居易与韬光禅师汲水烹茗之处。寺内有诵芬阁、金莲池等名胜。寺旁一条登山石道名曰韬光径,径旁有观海亭,上书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名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韬光观海曾被列为“钱塘十景”之一。如今因钱江入海口改道,江海已退至远处,登亭远眺,西子
灵顺寺,创建于公元326年(东晋咸和年间),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印度高僧慧理和尚在杭州所建五灵之一,北宋年间,因寺庙内供奉北宋初年因寺内供奉了“五显财神”始称“财神庙”。明代因设殿别名“华光”故又称“华光庙”。
因灵顺寺地处杭州最高峰,古刹壮观,历史悠久,故历代帝王及文人墨客多登临观瞻。公元1107至1110年(宋微宗大观年间)赐寺额“灵顺”,康熙帝留“华光庙”墨宝,乾隆帝赐“财神真君”并赋寺一首,唐代诗人方干,宋代文豪
法镜寺又名下天竺寺在灵鹫山麓,距灵隐寺约半公里。晋咸和五年(330年)印度高僧慧理创建该寺,称翻经院(翻译佛教经典之处)。灵隐寺与翻经院都在飞来峰下,分居左右山麓,仅一涧之隔,由同一山门出入。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僧真观法师和道安禅师,在施主陈仲宝相助下,扩建翻经院,改称南天竺寺。唐永泰(765年)由道标法师住持南天竺寺。唐代宗李豫在位(762~779年)曾赐予该寺匾额。五代时,吴越王钱俶在南天竺建“五百罗汉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朝廷更名为灵山寺。天禧四年(1020年)宰相王钦若奏请朝廷恢复天竺寺旧额。天圣年间(1024~1032年)宋仁宗下旨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