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潮门始建于五代吴越(893年),名竹车门。因筑城时以竹笼盛巨石,车运之定城基,故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在竹车门旧基重建候潮门。因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两次可以候潮,故名。门外江上旧有铁幢浦,传说为吴越国王钱镠射潮处,后淹没。昔日,绍兴之酒皆由此门入城,故有“候潮门外酒坛儿”之民谣。民国二年(1913年)以后,杭城开始拆城筑路,是门遂被拆除。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涌金门为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五代天福元年(936年),吴越王钱元瓘引西湖水入城,在此开凿涌金池,筑此门,门濒湖,东侧有水门(亦称涌金闸)。传说为西湖中金牛涌现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增筑城垣,改称丰豫门。明初,仍复旧名。涌金门历来是从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览的通道,为市区繁华地段,城门楼上有楹联曰:“长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楼临闹市绕烟火万家。”西湖游船多在此处聚散,故有“涌金门外划船儿”之谚。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南巡来杭,从城内河道(今浣纱路、开元路)出涌金水门游西湖。
庆春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为杭州古代东城门之一。原名东青门,因门外有菜市,又称菜市门。南宋末(德佑二年二月),即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进占杭城,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重建,往东拓展三里,新门近太平桥,改称太平门。明初,朱元璋部将常遇春由此门入城,故名庆春。门内庆春街,历来为繁华街道之一。门外弥望皆菜圃,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城,均由此门,故有民谣“太平门外粪担儿”。庆春门残存城墙于公元1958年筑环城东路时拆去。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清波门在五代吴越时为涵水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增筑杭城,为门十三,清波门是西城门之一,门濒湖之东南,取“清波”之意名门,历代沿用。因有流福暗沟引湖水入城,俗称暗门。清波门一带古迹甚多,历史上曾是诗人墨客及书画家寓居之地。又因门通南山,市民需用薪柴多从此门运入,故有“清波门外柴担儿”之民谣。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挖地道破清波门城垣数丈,进杭州。民国二年(1913年),杭州开始拆城,继拆“旗营”之后,清波、涌金、钱塘三门及城墙均被拆除,改建南山路、湖滨路。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艮山门是杭城古代的东北门,五代吴越时(893年)筑罗城,为十城门之一保德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移门址于菜市河以西,改名为艮山门(《易》:“艮”为“北”,艮山,为城北之小山。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故国之思)。门内有顺应桥,俗称坝子桥,故而也名为坝子门。南宋末(德佑二年二月),即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进占杭城,门毁。至正十九年(1359年)将城外展三里,在保德门故址重建艮山门。艮山门一带,宋元以来个体丝织户与机纺作场遍布,机杼之声,比户相闻,为驰名中外的“杭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