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门为古代杭城的南大门。南宋王朝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在凤凰山一带筑皇城,又筑外城,城门13座,此地为大内北门和宁门所在。南宋末(德佑二年二月),即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进占杭城,未几,宋宫毁于火,门毁。至正十九年(1359年)重建城垣,由此处筑城门名为凤山门(因位在凤凰山麓而得名),又名正阳门。凤山门为南末御街南端,旁有六部桥,为南宋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地。门外万松岭一带,地居枢要,风景优美,成为骑马踏青之处,有“正阳门外跑马儿’之民谣。民国初期(1912年后),拆毁城门。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望江门为杭城古代东南部城门,始建于南末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名新门。因其东有茅山河草桥,又名草桥门,南宋末(德佑二年二月),即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进占杭城,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重建城垣,拓展东城三里,在此建门改名永昌,因登城楼可远望江潮,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名望江。门外江涂田野,乡民以种菜为业,因而有“望江门外菜担儿”之谣。民国初因筑路拆除城墙城门。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清泰门是杭城古代的东门,吴越时名南土门。南宋初,在其南另辟一门——崇新门,门近荐桥,亦名荐桥门。南宋末(德佑二年二月),即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进占杭城,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重建城垣,东延三里筑门,名清泰。门外一片水网交错,其地多螺蛳,故有螺蛳门之称。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是古代煮海盐之处,沿江多盐田,因而民谣有“螺蛳门外盐担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沪杭铁路设车站于清泰门内,铁路自城外贯城而入,拆城门及城墙数十丈,是为杭城拆城之始。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武林门为杭城最古老的北大门,始建于隋代(约589~610年),有1300多年历史。五代吴越(893年)时筑罗城,建北关门(谐称百官门),在今夹城巷;宋高宗时移城门于北,称余杭门;明代改称武林门。武林门外自隋代以来一直是沟通我国南北大运河的起迄点,樯帆卸泊,百货登市。古时“北关夜市”为钱塘八景之一。从武林门至湖墅一带,历来是杭嘉湖淡水鱼聚散地,所以有“百官门外鱼担儿”之说,卖鱼桥也由此得名。民国初(1912年后),因筑路拆除武林门。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钱塘门始建于南末绍兴十八年(1148年),为杭州西城门之一。而杭州有“钱塘”之名,始自秦朝(秦称钱唐,至唐朝避讳改唐为塘)。清顺治七年(1650年),在杭州建旗营,钱塘门位于旗营西北角。自宋以来,钱塘门外多佛寺、楼台。出昭庆寺,看经楼(望湖楼)径通灵隐、天竺。往灵竺进香者,必由此门出入,有“钱塘门外香篮儿”之谣。民国二年(1913年),杭州开始有计划拆城,继拆旗营之后,拆除钱塘、涌金、清波三门的城墙,改建湖滨路、南山路。从此西湖与市区连接。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