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山为玉皇山南侧支脉,其名源自宋时山上之天真院,多名为“天真院山”。天真院前身即吴越国王祭天之郊坛。因此地正处于上山孔道,西行约百米可达吴越郊坛遗址,向东步行600米便是老玉皇宫(慈云宫)和慈云岭古道,往下可通八卦田、天龙寺,而上即是紫来洞天。行人登攀览胜或虔诚进香,行程至此过半,可略作歇脚。清末时期,有道士感于路人日晒雨淋之苦,募化资金修建凉亭,并摩崖为记。2008年重建凉亭,既保存摩崖题记,又为郊坛之导引,把自然毓秀融入人文之美。
潜龙池的开辟大致与樱花地同时,沿原有山体稍开凿拓展而成,池壁上部摩崖阴刻有“潜龙池”三字,字径约一米。“潜龙”语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易经》第一卦“乾”:“……初九:潜龙,勿用……”。潜,是隐藏未能发挥出来之意;龙,是指灵巧运用的能力。“潜龙,勿用”意为:为达到目标但仍不具备应有的能力,或未能灵巧运用该能力时,不宜轻举妄动,否则会造成相反的效果。潜龙池让我们在观景的同时去感受深刻的人生智慧。
浙江省中山纪念林碑修建于1928年,是浙江省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其倡导的植树绿化运动而建。
孙中山先生一生十分重视植树造林。1893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1924年,他在广州演讲“三民主义”时反复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树,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2
相传此处为秦始皇缆船石所在。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吴越国王在此兴建僧院。北宋宣和六年(1124),僧思净镌石建弥勒佛半身像,上覆穹殿,寺遂名大石佛院,后世俗称大佛寺。后寺院屡建屡毁,现存弥勒院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建的木结构建筑。寺院东部现存半身石佛残迹、东壁的5尊摩崖造像、明代题刻及清代乾隆皇帝题诗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