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林桥而北有登云桥。登云桥,宋名西桥,明改登云桥。宋时有平籴仓,贡院在其北。每棘闱榜发,获隽者由贡院赴布政司饮宴,鼓吹导引,必登此桥,取登青云之义,故有是名。
在菜市桥西、南河下,宋时有崇福庵,淳熙四年(1177)又改为无碍院。明万历年间,莲池师太因汤太素年十七出家,事母孝,能秉节,乃颜其额曰孝义庵,人们亦称为沈庵(莲池师太俗姓沈)。清同治四年(1865)。知府薛时雨以孝义庵改建为东城讲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邵章、胡焕清等改为杭州藏书楼,次年于大方伯建屋,并增购图书,改名为浙江藏书楼,即今浙江图书馆之前身。
韶华巷向东有紫城巷,北出开元路。旧名纸成巷、纸陈巷,宋时巷内曾有造纸作坊。紫城从纸陈转化而来。元时何宗实居此,因何多胡子,故又叫何胡子巷。原紫城巷由两条巷交叉组成,民国时,南北向的称直紫城巷,东西向的称横紫城巷。
葵巷泛指建国中路与解放路东段交叉处附近地域,现为区片名。宋时尚为城外的一条小巷。清乾隆间,工部郎中汪启淑于巷中之假山弄筑葵园,遂改名为葵巷。清光绪十八年(1892)巡抚嵩骏在巷北建建“敷文讲学之庐”(为今杭七中前身)。清著名文学家袁枚(原籍慈溪)曾居此。
东起城头巷,西至佑圣观路,南通道连长寿弄,北通道连水亭址。长210米,宽6米。梅花碑的所在地原为南宋德寿宫的一部分,明代在这里设有署理木税的南关工部分司。明末,潞王来杭居于南关分司内。当时该署庭院内有梅树和芙蓉石等景物,因而议事厅有“梅石双清”的题额;厅南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明代著名画家蓝瑛和孙挞画的梅花和石,称为“梅花碑”。后来乾隆帝来杭,见后十分喜爱,将碑移至北京圆明园内,另摹一石留在杭州。民间遂称此处地名为梅花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