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桥位于庆春路东段,跨东河,在万安桥北、太平桥南。南宋时在东青门(菜市门)外,以菜市门名桥。淳佑《临安志》:“城东菜市桥,菜市门外。”元末张士诚扩城始圈入城内。明志以庆春门名之,故菜市桥亦称庆春桥。桥东西两侧为船埠,运载城乡物资,桥边米行、货栈、果铺、杂馆众多,遂成菜市桥市。
原望江街为杭城一条千年古街,为钱塘江南北往来渡口道路之一。南宋绍兴年间,建东城于今望江路与建国南路相汇处西侧的竹椅子巷,设城门称新门,又称东新门,是进入“御街”(今中山路)的一条主要通道。元张士诚拓建杭城时,向东拓宽至今望江门铁路西侧,改称“永昌门”(今望江门),因有宋演教寺建于此路东端,故元末称为“演教寺前”。清康熙五年(1666),因闯王李自成年号“永昌”,改名为“永昌门”。东有南桥草桥,俗呼“草桥门”,相传古时祝英台来杭读书,与梁山伯在此结为兄弟,故有“草桥结拜”的故事。望江门外江涂田野,乡民以种菜为业,日常担菜进城,供应市民,因而有“望江门外菜担儿”之谣。
涌金池原是连接西湖和运司河的小河。吴越王时,金华令曹杲所凿,后作水门。杨蟠诗:“涌金春色晚,吹落碧桃花。一片何人得,流经十万家。”后唐清泰三年(936)五月,水门改称为涌金门。水门原有水闸,称涌金闸,遗址在今老年公园濒湖处。《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涌金门张顺归神,指的就是此门。
下华光巷以东有清吟巷,明称清宁巷,清光绪时称今名。宋时皇城司亲从、亲事等指挥营设此。“皇城司”是南宋负责保卫皇宫和管理皇宫迁中军械等事务的机构,故清吟巷西端有一条南北向小巷称皇亲巷。晚清,体仁阁大学士(即宰相)王文韶辞官后在此巷建宅,为建宅第占了原清吟巷,在宅前另辟一巷即为清吟巷。
大井巷东为康裕坊,南宋时在此设有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有“天子的耳目之官”的称号。下设朝堂以及台院、殿院和察院三大院,官职设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御史台之西,南宋东西八作司设此。八作乃泥作、桐油作、赤白作、竹作、砖作、瓦作、石作、井作,隶属于将作监(专司京师内外营造修理),八作司员住此。后讹为(虫八)蜡子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