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体育场路西端的曙光路与保俶路北段交汇处的松木场,宋进为柴场,亦名棕毛场。有松木场河连西溪、余杭塘河,通运河,原来舟楫如梭。元明以降,每年二、三月间嘉(兴)湖(州)两郡及苏南等地的农妇村姑,乘船来杭进香多泊舟于此,故松木场河有香荡之名。明徐霞客游杭亦在此处登岸。香客云集,茶馆、旅馆、杂货铺因运而生,形成松木场市。
东对羊坝头巷,西至饮马井巷口,因巷内有机神庙而得名。庙建于清雍正中,祀黄帝臣伯余,后毁于火,乾隆四十年(1775)九月重建,咸丰十年(1860)又毁,同治年间再次重建。宣统年间,杭州绸业工会在庙中开办观成简易小学堂,后改为饮马井巷小学。
宋名夹墙巷,因其巷处于南宋东城墙与德寿宫墙之间,故名夹墙巷,元沿用,也叫达达城上路。清代时为上吉详巷。巷旁有清道光二年(1822)建造的栖流所,为收养无家可归的贫民,收殓倒毙殍尸等的慈善机构。光绪五年(1879)改为迁善公所,为关押人犯之所。凡无业游民、讹赖匪徒及掏摸小窃各犯,由府县暨保甲局审明,并无重情者,即送该所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