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皮肆所聚得名,又名福佑巷。据《西湖游览志》卷十三:“升平巷,今为皮市。内有上四眼井、下四眼井、玉阳庵。”宋时为茅山河滨,四眼井为唐邺候李泌所开六井之一。
西出建国北路,在招宝堂东。宋时高宗幸归德寺,闻潮声而回,遂改寺额曰“潮鸣天地”。寺中竹树清幽,荡水澄澈,颇具山林之胜。寺后的小桥名回龙。包龙桥巷称回龙巷,后建庙,曰回龙庙巷。
在中山北路之东,宋属安国坊,因有仙林寺得名。仙林寺建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隆兴元年(1163),孝宗赐额曰“隆兴万善大乘戒坛”,淳佑三年(1243),理宗赐额曰“飞天法轮宝藏”。元至正年间,张士诚尝据为军器局。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置僧纲司治,有司即其钟楼为郡城昏昕之节。明正德年间,徙其钟更铸置朝天门(即鼓楼)。民国18年(1929),寺内办起学校,即今下城二小前身。仙林寺西,清代有梅花禅院。
在紫阳(瑞石)山麓,南起严官巷,北折东与中山南路相接(邻太庙巷),长256米,宽2。5米。宋称粮料院巷,属寿域坊。南宋时,建白马庙,故名。白马庙祭祀“白马”,当时传说“泥马渡康王”的神话:宋高宗赵构未当皇帝时为康王,被金兵追杀至江边,有白马渡他过江,至此地饮井水化为泥,原来此马乃彼岸庙中泥马(此类神话实质是为封建帝王上台舆论)。现白马庙已不存在,巷名依旧。
前东起新华路,西至长庆街。旧名褚上巷、白莲花寺,建于后晋开运元年(944)吴越钱王弘佐所建,名华藏院。宋治平年间,改名妙慧院。咸淳年间,僧祖显诵经持戒,地产白莲,因赐白莲妙慧寺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