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起路与新华路交叉口处的大东门,宋曾在此设后军寨,寨有朝东之大营门,故称。寨南驻楼子营。宣和二年(1120),因讨睦州方腊,威捷第一指挥马军、全捷第二第三指挥部步军驻扎在这一带。故附近巷名旧多以驻军名之。
九刀庙巷,因巷内有九刀庙而得名。传说庙中供九把大刀,代表三国时名将关云长及其部将关平、周仓、王甫、赵累、廖化、伊籍、冯斗、程畿等九人。庙建于何时不详,毁于解放以后。
周衙弄北十五奎巷,南与城隍楼牌巷相通。宋曾名竹竿巷,属长庆坊。命名十五奎巷有两说:一说巷徽州会馆内有一大石龟,俗名石乌龟巷,因嫌其不雅,改称十五奎巷。另一说,明嘉靖年间,巷人多习骑射,科举考试时一举得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据传南宋僧人宝宁在巷内尝建百法寺,淳熙十四年(1187)改称广润寺,元复为百法寺。明隆庆年间,总督胡宗宪平倭有功,此寺改为祠祭祀他。巷内原来还有祭祀行刺秦桧的殿前小校施全的施公祠以及玄妙观,已毁。巷东口之四眼井,为千年古井。
青鱼肉质肥美,富含蛋白质,经过冬天腌,初春糟,夏天供应,肉色白里透红,糟香扑鼻,味鲜甜,贮存方便,是佐酒佳肴。此菜是杭州传统风味名菜。
原料:青鱼一条、酒酿800克、火硝3.5克、绍兴糟烧酒1500毫升、白糖2250克、绍酒5000毫升、精盐 750克。
制法:
1、将青鱼放在案板上,不去鱼鳞,用刀从尾部沿着背脊剖至头部,劈开头颅,剖成鱼腹相联的两片,挖出内脏和腮,斩掉牙齿,刮尽腹内黑膜,用干净的布揩尽腹腔。
2、将精盐和火硝拌匀,擦遍鱼的全身,背脊骨处要多擦两遍,在背部厚肉处用竹签扎几个孔,以便将盐硝塞入,防止霉变。再放入大缸(鱼鳞朝下)上面用大石块压住,
粟子冬菇集“干果之王”的栗子和“山珍”佳品冬菇于一馔。栗子果实粉糯,冬菇肉质嫩滑,一菜两味,配以绿色蔬菜,色彩分明,清爽美观,是1956年浙江省认定的36种杭州名菜之一。
原料:水发冬菇75克、栗子300克、绿蔬菜100克、白糖10克、味精2克、色拉油40毫升、湿淀粉10克、酱油20毫升、芝麻油10毫升。
制法:
1、选用大小均匀直径2厘米左右的冬菇,去蒂洗净。栗子横割一刀,放入沸水煮至壳裂,用漏勺捞出,剥去外膜。
2、炒锅置旺火上烧热,下色拉油,倒入栗子、冬菇略煸炒,加酱油、白糖和汤水落石出50毫升,烧沸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