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162~250),东汉末颖川(今河南禹县)人,字孔明,养志不仕,屡辞袁绍、曹操之征,以经史自娱,躬耕乐道,隐居于陆浑山中。昭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南唐庾肩吾《书品》列昭书品上之下,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列其隶、行书为妙品,大篆为能品,卒年八十九。
张臶(136~240),汉、魏间隐士。字子明。巨鹿(今属河北)人。少游太学,通训诂、谶讳之学。后归乡里。汉献帝即位,数辟之,不应。建安中,移居上党,并州牧高幹奏授乐平令,不就而遁,居常山讲学,又迁居任县。曹操为丞相,辟之,亦不应。魏明帝太和中,诏求隐学之士,郡中屡举,以老病不行。齐王芳正始元年(240),援琴而歌,作诗二篇,旬日而卒。年一百五岁。次年,王肃为广平太守,下教遣吏存问其家。其诗佚。
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三国时隐士。管宁幼时与华歆友善,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华歆丢下书去观望,管宁于是与他割席分座。及长,管宁与华歆、邴原等俱在异国游学。黄巾军起义,他避居辽东,在山谷中结庐。后来的人都靠拢他,不久,这里就形成了村落。于是,管宁召集众人讲习《诗》、《书》,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管宁见到众人常因汲水,在井边拥挤争吵,就买了许多容器,提前打好水,放在井边,供众人享用。大家都很感动,从此也不再争吵了。邻居的牛,跑到管宁的田里糟蹋庄稼,管宁非但不怒,还把牛牵到阴凉的地方,用饲料喂牛。由于管宁的行为,人们都很爱戴他。形势稍安定,客居之人都返回
邴原,字根矩,东汉末北海朱虚(山东临朐东南)人。年幼丧父,家贫,好学不倦,与管宁皆称高士。黄巾起义,遂携家入海,住郁洲山中,时孔融为北海相,慕其高名,举为有道。原以天下不宁,辞不就仕,乃避难至辽东(今辽阳)。一年之间,往投者数百家,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后欲还乡,渡海至三山(旅顺附近之海中),闻战乱未已,复返辽东。居十余年,终归面向市故土。原即讲述礼乐,吟咏诗书,门徒数百,与郑玄齐名。曹操辟原为祭酒,甚是敬重。时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天下倾慕,宾客如云,原独守道持常,非公事不与交往,以节操自恃。后徙置丞相徵事,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曹操征吴,原从行,卒于军中。
王修(?~218),字叔治,魏国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汉献帝初平中,孔融召为主簿,高密令,后举孝廉,任胶东令,多次打击当地豪强,令豪强慑服。曾为袁谭别驾,劝谭尚兄弟和睦不从,为曹操所灭。后从曹操,为大司农、郎中令、奉常等。好学不倦。修笃行义,又以知人称。曹操曾主张恢复肉刑,诏百官议论,王修以为时未可行,曹操采其议。病卒于官。
田畴(169~214),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今天津蓟县)人。董卓专权,为幽州牧刘虞从事,受命至长安,拜骑都尉。虞为公孙瓒所杀,他不肯屈服,率宗族等数百人入徐无山,归附者五千余家,自辟田土,自立法度。后归曹操,建议取卢龙、平冈旧道伐乌丸,果然获胜。操欲给他封侯,坚辞不受,拜议郎。
国渊,字子尼,东汉乐安盖(今陕西顺义西南)人。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笃学好古,常讲学于山,士人敬慕,从此知名。后还旧土,曹操用为司空掾,在朝议事,直言正色,退无私交。曹操使其管理屯田。渊出谋画策,相土处民,计民置吏。五年中,垦田积谷,仓廪盈实。以功官至太仆,却布衣蔬食,以节俭自恃,后死于官。
凉茂,字伯方。山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少年好学,初为司空掾,举高第,补侍御史。出为泰山太守,抚剿该地黄巾军,又任乐浪太守,为公孙度所扣。此后征迁为魏郡太守、甘陵相,多有政绩。曹丕为五官将,以之为长史,迁左将军,深得亲近。后为尚书仆射。
张范(?~212),东汉末曹操属官。字公仪,河内修武(今河南获嘉)人。性恬静乐道。东汉末避乱扬州,袁术礼请不往,后归曹操,拜谏议太夫,至议郎,参丞相军事。“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深受敬重。曹操出征,他常与邴原协同曹丕留守。为政救恤贫乏,家无余财。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今河南太康西北)人。初为郡功曹,转迁侍御史。刘备镇豫州,以之为茂才。避居江、淮间,为袁术所命。后从吕布。布死,归曹操,拜为沛南部都尉,劝曹操不必强制募民屯田,百姓大悦,拜为梁相。为政多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且为政清廉,不治产业。后劝操文武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