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睿(205~239),睿又作叡。三国时期魏国皇帝。字元仲。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丕长子。睿为甄后所出,甄失宠赐死,睿意不平,素不与朝士相接。魏文帝黄初二年,封齐公。三年,封平原王。七年,丕病笃,始立为太子,继皇帝位,曹真、司马懿、陈群等受遗诏辅政。在位奢华,大治宫室,于洛阳建昭阳殿、太极殿、总章观、崇华殿,使马钧作指南车、水转百戏,于许昌建景福殿、承光殿。耽于女色,后宫妇女数千人。好猎,民杀禁地鹿者诛死。景初三年(239),卒。年三十五。睿虽率性任心,然沉毅有决断,大臣纵直谏犯颜,不加诛戮。博闻强记,提倡文学,青龙四年(236),置崇文观,徵召文士充之。诏令何桢作《许都赋》、刘
文德郭皇后(?~235),魏文帝曹丕的皇后。安平广宗(今河北威县)人。南郡太守郭永与堂阳君董氏之女,出生时有异象,年幼时郭永赞叹其女说:“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女儿立字。初因战乱流落于铜鞮侯家,后为曹丕所纳,曾助谋丕立为太子。丕即位后备受宠爱,相继进位贵嫔、皇后。由于郭皇后无子,曹丕把甄氏的儿子曹睿亦交由郭女王抚养。魏明帝时尊为皇太后。劝止亲族与其他贵族联姻及娶妾。主张节俭,反对厚葬。
文昭甄皇后(182—221),魏文帝曹丕皇后。中山无极(今属河北)人。三岁丧父,九岁好读书。建安中,嫁袁绍次子袁熙。曹操灭绍,曹丕纳为夫人,生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后为郭皇后所谮,曹丕遣使赐死。明帝时追谥为文昭皇后。《玉台新咏》所录《塘上行》一诗,抒写弃妇的哀怨,相传是她临终时所作,然《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云:“《塘上行》,古辞,或云甄皇后造,或云魏文帝,或云武帝。”另宋尤袤刻《文选》李善注引《记》谓《洛神赋》乃曹植为感念甄后而作,实不可信。
魏文帝曹丕(187~226),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魏武帝曹操次子。从小读书广博,8岁即能为文。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而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迁都洛阳。在位七年(220~226)。为政重在集权,设立中书省,专掌诏令文书起草等机要之责。其官员原由宦者充任,此时改为士人担当。鉴于东汉的母后干政和外戚之祸,定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严密控制藩王,以防帝位争夺。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曾
魏武宣卞皇后(160~230),琅邪开阳人,三国时曹操之妾,曹丕、曹植、曹彰、曹熊之母。卞夫人年轻时曾因家境贫穷而成为妓女,20岁的时候被曹操纳为妾。建安初年曹操正妻丁夫人被出之后被立为正妻。曹操赞其“怒不变容,喜不失节”。建安二十四年(219)拜为王后,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后被尊为皇太后。 曹丕即位之后,曾劝阻曹丕不要杀曹洪、曹植。明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卞后“性约俭,不尚华丽”。年七十而逝。
魏武帝曹操(155~220),东汉末权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父曹嵩为宦官养子,虽官至太尉,但出身低微。曹操20岁举孝廉为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以功迁西园典军校尉。董卓入洛后逃至陈留,散家财聚兵反卓,为关东联军一支。初平三年(192),被推为兖州牧,率军击败青州黄巾,收诱义军30万众,择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招纳一些豪强武装。随后相继攻破袁术、陶谦、张邈、吕布等割据势力,成为一支足与袁绍相抗衡的力量。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全歼袁绍主力,陆续攻占其故地冀、青、幽、并4州,统一中原。十二年,北出卢龙塞打败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十三年,率军
献穆曹皇后(186~260),名节,汉献帝刘协皇后。曹操女,建安十八年(213)入宫中,次年被封为贵人。同年,献帝伏皇后遭曹操废杀,隔年(215)改立曹节为皇后。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受禅成为皇帝,派遣使者索取玉玺,皇后曹节愤怒不给,将玉玺从丢掷至轩下。汉献帝刘协退位后,被称为山阳公,皇后曹节被称为山阳公夫人。景元元年(260)过世,将她合葬于汉献帝刘协的禅陵,所用的车服礼仪皆尊从汉制。
献帝伏皇后(180~214),名寿。东汉献帝伏皇后,父亲伏完,母亲是阳安长公主,兄伏德。兴平二年,伏寿为皇后。当时伏寿15岁,比汉献帝大4岁。汉朝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杀董贵人,后书信于父,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事败,建安十八年(213)伏寿遭曹操废杀,幽闭而死,宗族丧命者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