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琮,山阳高平人,荆州牧刘表之次子。刘琮娶刘表后妻蔡氏之侄女为妻,蔡氏因此爱刘琮而恶刘琦,常向刘表进毁琦誉琮之言。刘表宠耽后妻,每每信而受之。刘表妻弟蔡瑁及外甥张允同样得幸于刘表,亦与刘琮相睦。刘表及蔡氏欲以刘琮为后,而蔡瑁、张允则为其党羽。刘琦出为江夏太守,蔡瑁、张允等众奉刘琮为嗣。刘琮与兄刘琦遂互为雠隙。荆州群臣如蒯越、韩嵩及东曹掾傅巽等均游说刘琮归降曹操,曹操军到襄阳,刘琮便举州往降。最后曹操以刘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
刘琦(173~210),山阳高平人,荆州牧刘表之长子。刘表初以刘琦之相貌与自己甚为相像,十分宠爱他,但后来刘表次子刘琮娶表后妻蔡氏之侄女为妻,蔡氏因此爱刘琮而恶刘琦,常向刘表进毁琦誉琮之言。刘表宠耽后妻,每每信而受之。刘琦形势孤弱,常觉不自宁,常依刘备,又向诸葛亮谋求自安之术。诸葛亮道:“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刘琦意有感悟,适逢表将江夏太守黄祖为孙权所杀,刘琦便求代其任。及至刘表病重,刘琦归看父疾,为蔡瑁等人所阻遏于门外,不能得见,刘琦无奈流涕而去。蔡瑁等便以刘琮为嗣。曹操军至新野,刘琮投降,刘琦避走江南。曹操战败于赤壁后,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明年
刘表(142~208),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东汉远支皇族。汉末党锢之祸中,曾遭禁锢。党禁解除后,为大将军何进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任荆州刺史。时荆州治所襄阳为地方武装势力所盘踞,他依靠当地豪族蒯越、蒯良、蔡瑁等,在荆州治兵保境,以观时变。董卓部将李傕进入长安后,任命他为镇南将军、荆州牧。他收编张济的残部,赶走长沙太守张羡,使荆州的疆域扩大至包括今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同时收纳知识分子,设学校,讲经术,惜民力,以结人心,力求在形势紊乱和军阀混战中保持中立。所据地区破坏较少,中原人前来避难者甚众。刘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又好谋而无断。时
公孙度(?~204),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后家居玄菟郡。初为郡吏,历为尚书郎、冀州刺史、辽东太守等职,任太守期间,诛杀大族,东征高丽,西击乌丸,乘东汉末天下大乱扩大统治区域,越海攻东莱,置营州,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割据一方。建安时期被曹操封为永宁乡侯。建安九年(204)卒。
袁尚(?~207),东汉末割据者。字显甫,汝南汝阳(今商水西北)人。袁绍少子。建安七(202)年,父死,审配等立尚嗣位。与兄谭长期互相攻伐,人谏不从。九年,曹操趁其将兵伐谭时,水灌邺城。他逃往中山,被谭败,又逃幽州兄熙处,二人再逃辽西乌桓。十二年,操征其地,再逃辽东,被当地公孙康擒杀献曹。
袁熙(?~207),东汉末割据者。字显雄。汝南汝阳(今商水西北)人。袁绍次子。其父割据北方时,熙为幽州刺史。建安九年(204),曹操攻破邺城,获其母及妻甄氏,丕纳甄氏。他与弟尚为其部下所攻,奔辽西乌桓。曹操征辽西,兄弟二人又败逃辽东,为当地公孙康擒杀送曹。
袁谭(?~205),东汉末割据者。字显思,汝南汝阳(今商水西北)人。袁绍长子。建安七(202)年,其父死,遂自号车骑将军,出军黎阳。与弟尚争权长期互相攻伐,刘表等劝息兵皆不从。弟所居邺城被曹操攻破,逃至中山,谭帮曹败尚,尽收其众。曹操又转攻谭,他逃南皮。后被曹部将追杀于河北。
袁绍(153~202),东汉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字本初。出身名门大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大势力。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监军沮授、谋士田丰
陶谦(132~194),东汉末汉丹阳杨(今安徽省涂县东)人,字恭祖。初为卢令,后迁幽州刺史。参与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黄巾起义爆发,为徐州刺史,镇压黄巾起义。董卓谋乱,为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潭阳侯。初平四年(193),因别将杀曹操父嵩,曹操为报杀父之仇,征讨谦,大战彭城。谦兵败走,退守剡。不久病死。
公孙瓒(?~199),东汉时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县,位滦县北)人。字伯珪,少从卢植学,略见书传。灵帝时督乌桓突骑,讨平张纯,屡败胡寇,拜降掳将,兼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更相更语,避白马长史。献帝时,大破黄巾军于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泊头市南)。晋奋武将军,封蓟侯。后为袁绍所败,退保易城(今河北省雄县西北,位容城县东南),开植屯田以自保,为政苛猛,州郡相继叛逆。袁绍复举兵围之,城破,为绍兵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