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彬(133~178),东汉文人。字彦林。沛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桓荣玄孙孙,桓麟子。少与蔡邕齐名。初举孝廉,拜尚书郎,与左右丞刘歆、杜希交善。时中常侍曹节婿冯方亦为郎,彬不与交,方诬为酒党,事下尚书令刘猛,猛不举其事,遂与猛俱免官禁锢。灵帝光和元年(178)卒。所著《七说》及书凡三篇。蔡邕等共序论其志,树碑而颂焉。今存《七说》佚文数则,见《北堂书钞》。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桓鸾(?108~184),字始春,桓郁孙,桓焉侄。初以政乱不肯出仕。年四十余举孝廉,迁胶东令。后征拜议郎。曾上书议政,内容触及宦官,未被采纳。后以病免官。中平元年,年七十七,卒于家。
桓典(?~201),字公雅。桓焉孙。东汉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初以《尚书》教授颖川郡,门徒常数百人。后辟司徒袁隗府,迁侍御史。曾参与镇压荥阳地区的黄巾起义。灵帝末年,迁平津都尉、钩盾质令、羽林中郎将。又从献帝西入关,拜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迁都许后,任光禄勋。建安六年,卒于官。
桓焉(?~143),东汉大臣。字叔元,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县西北)人。桓荣孙,桓郁子。初为郎,明于经学。迁侍中、步兵校尉。顺帝为皇太子时,任太子少傅、太傅,以母忧辞职。又拜光禄大夫,转太常。顺帝即位,拜太傅,与太尉朱宠参录尚书事,封阳平侯。永建三年(128)坐辟召禁锢者为吏免。复为光禄大夫,迁大鸿胪。永和五年(140)以太常代王龚为太尉。汉安元年(142)因灾异(日食)免。次年卒于家。
桓郁(?~93),字仲恩。东汉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桓荣子。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明帝时,任侍中。永平十五年(72),入授皇太子,迁越骑校尉。章帝建初二年(77),迁屯骑都尉。和帝即位,迁长乐少府,复入侍讲经。后转侍中奉车都尉,拜太常职。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今安徽蒙城东南)人。少学于长安,习《欧阳尚书》,师事博士九江朱普。因家境贫寒,常客佣以自给,但精力不倦,受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篡汉始还家。此时,其师朱普病逝,桓荣赴九江奔丧,因留之教授,有徒众数百人。王莽败后,天下大乱,桓荣抱经书与弟子逃进深山,虽常饥困而讲习不止。建武十九年(43),桓荣已年过六十,才始被征辟到大司徒府。当时明帝刚被立为太子,选求明经之人,提拔桓荣的弟子何汤为虎贲中郎将,教授太子习《尚书》。由于何汤的推荐,光武召见桓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使入宫教授太子。后又拜为博士。光武二十八年(52),桓荣出任太子少傅。二年之后,任太
张玄,东汉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字处虚。名儒张霸之孙。因时乱不仕。曾劝说司空张温翦除宦官,不成。后隐居鲁阳山中。董卓秉政,强征为掾,举侍御史,死于途中。
张楷,字公超,张霸子。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甚多,隐居于弘农山的住处因之成为集市。累有辟举,皆不应。传说张楷能作五里雾,即在五里范围内能使云雾迷漫、笼罩。桓帝时曾收捕狱中。著《尚书注》。年七十卒于家。
张霸,东汉大臣。字伯饶,蜀郡成都(今成都)人。七岁能通读《春秋》,后拜樊鯈为师,博通五经。东汉和帝永元中任会稽太守,重用有真才实学之士,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使会稽地区大治,“百姓歌咏之”。认为樊鯈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被称为“张氏学”,和帝时升侍中。年七十卒于官,私谥曰宪文。
贾逵(30~101),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贾谊九世孙,父贾徽。曾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古文尚书》、《毛诗》等。逵锐意治学,刻苦攻读,悉传父业。二十岁左右,能熟诵《左传》、“五经”,兼通诸家“谷梁”之说。明帝时,崇信谶纬之说,遂上书说《左传》与谶纬相合,可立博士,甚为明帝赏识,并奉旨作《神雀颂》,以博学多闻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章帝时,受昭于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学。章帝建初四年(79),参加白虎观经学辩论,与专治《春秋公羊传》的李育相辩难,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又精通天文学,提出在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