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竟,字伯况。新莽末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西汉平帝时,以明经为讲《书》祭酒,通晓百家之言。王莽统治时期曾与刘歆等典校书,拜代郡中尉。治兵固防有方,使代郡在匈奴屡次南侵中免遭劫掠。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委其为代郡太守,以固塞抗击匈奴。29年卢芳叛汉,据有北边诸郡,东汉遣随弟屯代郡防范卢芳,苏竟因病交出兵权,回至京师,官拜侍中,不久以病免。建武六年(30),回南阳,时邓仲况在刘歆兄子龚的拥护下为寇南阳一带,苏竟予书刘龚和邓仲况,劝其降东汉,邓仲况等遂降。后苏竟潜乐道术,作《记悔篇》及文章以留后世。年70,卒于家。
郅寿,东汉大臣。郅恽子,字伯考,汝南西平(今西平县西南)人。善文章,举孝廉。初为冀州刺史,该地贵族为非作歹,寿刚正不阿,皆以法严惩,任职三年,政绩显著,三迁尚书令。后为京兆尹,震慑都中豪强。官至尚书仆射,时值外戚窦宪威倾天下,每逢朝会,寿则面刺宪过,终被宪借故判死刑,诸臣力争,免死贬官合浦,未行自杀。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今河南舞阳东南)人。通《韩诗》、《春秋公羊传》,明天文历法。王莽时,诣阙上书,劝其还政于刘氏,以顺天人之意。被捕入狱,会赦得出。建武三年(27),任光武积弩将军傅俊的将兵长史,所向皆下。建武七年(31),傅俊振旅还京,欲论功行赏。而郅恽以军功取位为耻辱,遂辞职回家。后任本郡太守欧阳歙功曹,直言忤意,复辞去。遂客居江夏(郡治在今湖北新洲之西),教授诸生。举为孝廉,任洛阳上东城门侯,光武出猎,车驾夜归,郅恽拒关不开,受赐布百匹。后给皇太子讲授《韩诗》,再升任长沙太守,后转任芒县长,又免归,避地教授诸生。著书八篇,以病卒。
鲍昱(?~81),东汉大臣。字文渊,鲍永子。建武初,试守高都长。后为泚阳长。中元初,拜司隶校尉。永平中,坐事免。后拜汝南太守。一年,代王敏为司徒。建初四年,代牟融为太尉。六年卒,年七十余。
鲍永,字君长。新莽末上党屯留(今山西屯留南)人。更始政权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中阳侯。更始败亡后,归附刘秀。历任谏议大夫、鲁郡太守。征为司隶校尉,议论不避国戚权豪,劾奏光武帝叔父赵王刘良,举朝肃然,无不戒惧。后以忤旨,出为东海相。复以度田不实免。后任兖州牧。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的后代。平帝时,王莽专权,朝多猜忌,申屠刚对此深恶痛绝,及举肾良方正,因对策言事,违王莽旨意被罢归乡里。后来,王莽篡汉,申屠刚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多年。到隗嚣背汉欲附公孙述,申屠刚劝之,无效。建武七年(31),光武诏书征申屠刚,任侍御史,不久,升任尚书令。当时光武内外群臣,多自己亲手提拔,而且法制严峻,使其无人敢于直言劝谏。唯有申屠刚多次犯颜直谏,后被贬出任平阴令,不久复征任太中大夫,因病辞职,卒于家。
冯衍,东汉辞赋家。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幼有奇才,九岁能诵《诗经》,二十岁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衍不肯出仕。莽遣更始将军廉丹赴山东镇压赤眉起义军。丹征衍为掾属,乃劝丹背离王莽,屯郡自据,以待时变。丹不从,战死,衍逃亡河东。更始二年(24)刘玄遣尚书仆射鲍永安集北方,衍致书永建议镇太原、抚上党,待时而动。永乃以衍为立汉将军,领狼孟长。刘玄死后,衍降汉光武帝。刘秀怨衍未及时归降,不予重用,任为曲阳令。几次遭人谗毁,不得升迁。后结交外戚卫尉阴兴等,得任司隶从事。继因阴氏败灭,被免官。从此西归故里,闭门自保,潦倒而死。长于辞赋,曾作《显志赋》,抒其失官后感慨。另著诗、文、赋
桓谭(?~56),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哀帝、平帝间,位不过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刘玄即位,诏拜太中大夫。光武帝时,任议郎给事中。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险遭处斩。后被贬,出任六安郡丞,道中病卒。他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把烛火的精神,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王充称道他的著作是“讼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
吴良,东汉大臣。字大仪,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初为郡吏,后东平王苍辟为西曹,明帝时任为议郎,又迁司徒长史专治《尚书》,精通师法,每有论议,引经据典,不媚时俗。后获罪免官,复拜议郎,卒于官。
赵温(137~208),东汉宰辅。字子柔,蜀郡成都(今成都)人。赵典侄,赵谦弟。初为京兆郡丞,叹道:“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归四川。正遇家乡灾荒,慷慨施放家中积粮赈救饥民。后封江南亭侯。初平四年(193)拜司空,又进司徒。时与车骑将军李傕争权,几次转移献帝。以书切责,李傕恼怒欲杀之,曹操迁献帝到许昌,令其同往,共居公位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