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憙(前4~80),字伯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少以节操著称,更始即位,任以为郎中,代理偏将军。当王莽派王寻、王邑带大兵出关时,任五威偏将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之战中,奋力冲杀,受伤,有战功,还任中郎将,封勇功侯。更始兵败,赵憙被赤眉军所包围,乃逾屋而逃,归乡里。后光武征之,任简阳侯相。时江南重重割据。道路不通,赵憙却以单车赴任,招降各营垒。其后任怀县令,敢于严惩豪强,执法不阿,同年升任平原太守。建武二十六年(50),征入朝,任太仆。第二年,任太尉,赐爵关内侯。中元二年(57),光武病逝,赵憙受遗诏,主持丧礼,整礼仪,严门卫,内外肃然。永平元年(58),封节乡侯。永平三年(60年),
冯勤(?~56),东汉光武帝时尚书令、司徒。字伟伯,魏郡繁阳(今河南内黄县东北)人。曾祖父扬,宣帝时为弘农太守,有八子,皆为二千石,故号“万石君”。勤少聪悟。初为太守铫期功曹,期从光武征伐,政事即委之。后除郎中、给事尚书。勤筹划军粮,办事精细见重;主持功臣封爵事宜,勤区别功绩大小,综合平衡,封者无不服,故封爵之制非勤不定。光武以其能令总录尚书众事,拜尚书仆射。在职十五年,谦恭谨慎,赐封关内侯。又迁尚书令,拜大司农,三岁迁司徒。中元元年(56)卒。
蔡茂(前25~47),东汉光武帝时大司徒。字子礼,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西汉哀平间以儒学闻名,征为博士,拜议郎,迁侍中。王莽代汉,称病自免。光武初年,随窦融出征,拜议郎,迁广汉太守。刚正不阿,有政绩称。光武所宠贵人阴氏宾客在郡内犯禁,茂纠案不避。又上书禁制贵戚,光武从之。建武二十年(44)代戴涉为大司徒。廉洁奉公。二十三年(47)卒于任。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人。东汉大臣。西汉哀帝、平帝时,任侍中。王莽中,任共工(即少府)。赤眉军进长安,使人征宋弘,迫不得已从之,行至渭桥,自投于水,被家人救出,因装死获免。光武即位,征任太中大夫。建武二年(26),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后徙封宣平侯。时光武姊湖阳公主新寡,欲择宋弘为婿,光武亲为说合,宋弘曰:“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糖之妻不下堂。”以此拒之。在职五年后,因事免归,卒于家。
侯霸(?~37),东汉大臣。字君房,河南密县人。出身仕宦世家,笃志好学,曾师事九江太守房凤,治《穀梁春秋》。新莽时,任淮平(临淮)大尹(太守),政绩显著。更始立,遣吏召入京,因当地民众拦道强留,未赴任。东汉初,刘秀起用为尚书令。他熟知旧制,收录遗文,条奏前代法令制度,多被采行。后为大司徒,封关内侯。建武十三年年卒。
伏隆,字伯文,伏湛子。少仕郡督邮。光武帝拜为太中大夫,受命招降青、除二州所属郡国,多来归附。又拜光禄大夫,出使招抚割据齐地的张步,被步强留,以不从命被杀。
伏湛(?~37)字惠公,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出身于儒学世家,少传父业,教授了好几百学生。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经五次升迁,至王莽时任绣衣执法(即原之绣衣御史,御史大夫的属官)后又任后附属正(即河内太守)。更始即位,被任命为河内太守。当时天下惊扰,只有伏湛安然不乱,照样教学授业。光武即位,知伏湛是名儒旧臣,征任尚书。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伏湛任司直,代理大司徒。建武三年(27),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建武五年(29),光武亲征张步,伏湛留守洛阳,河南尹、司隶校尉于祭祀时在宗庙中争论,伏湛未举奏,被免除职务。第二年,封不其侯。建武十三年(37)夏,再度被征,在择日任职之际,中暑身亡
刘宽(120~185),字文饶,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父刘崎曾官司徒。初任司徒长史、东海相。桓帝延熹八年(165)拜尚书令。后迁南阳太守。灵帝初,历任太中大夫、侍中、屯骑校尉、宗正等。熹平五年(176)以光禄勋代许训为太尉。次年以日食免。光和二年(179)以卫尉代段颎复为太尉。四年以日变免。又任永乐少府,迁光禄勋。虽嗜酒,然颇有头脑,以沉静闻名。因预知黄巾起义封逯乡侯。邑600户。以温厚仁恕著称,务行宽政,常引学官及诸生讲学。中平二年卒,谥昭烈侯。
魏霸(?~111),东汉济阴句阳(今山东菏泽北)人,字乔卿。初举孝廉,和帝时任巨鹿太守,为政简朴宽恕,郡吏有过,先诲其失,不改者乃罢之。历任将作大匠、太常、光禄大夫、长乐卫尉等职。卒于官。
鲁丕(36~111),字叔陵,扶风平陵(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经学家。鲁恭弟。深沉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号称当世名儒。章帝时举贤良方正,除为议郎,迁新野县令。政绩为当州第一,擢拜青州刺史。迁赵相,坚拒赵王干扰学官秩序,受到皇帝嘉奖,特被引见。受贾逵推荐,入说论经,帝善其说,特加赏赐。迁侍中,官至左中郎将,二次为三老。卒于官。门生就学者常百余人,当时称为“五经复兴鲁叔陵”。又历东郡、陈留太守,所至有绩。安帝时官至侍中、左中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