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卬,绿林农民起义军将领。一作张印。天凤四年(17年),参加绿林起义,与成丹等率部分起义军进入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推翻王莽政权后,更始皇帝刘玄封他为淮阳王。后遭刘玄疑忌,遂率军归赤眉军。
樊崇(?~27),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字细君,琅琊(今山东诸城)人。出身贫苦农民,不识字。18年(新莽天凤五年)集合饥民百余人在莒县(今属山东)起义。因勇猛、坚强被推为领袖。不久,起义军占据泰山,附近农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增至数万人。所部将士皆纯朴农民,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等,仅以语言相约束,共同遵守“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的纪律。樊崇等领袖和普通起义军士兵平等相处。战士之间互称“巨人”。19年樊崇率军在姑幕(今山东诸城西北)消灭新莽地方官府军万余人。22年(新莽地皇三年)击溃前来镇压的官军,打死统帅景尚。同年冬率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
刘縯(?~23),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长沙定王刘发之子,舂陵节侯刘买的后裔,是汉光武帝刘秀兄长。生性勇武刚毅,喜欢结交四方侠士,不愿种田,见到王莽篡位,十分愤怒。组织了舂陵刘氏宗室子弟为骨干的“舂陵兵”,加入绿林军。刘玄称帝后,让刘縯打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又派王凤、刘秀等率军北攻昆阳。昆阳之战重创王莽军,刘縯又夺取了宛城,刘縯和刘秀名声日隆。有人劝更始帝刘玄把刘縯除掉。更始帝借口刘縯违抗命令,将刘縯及其部将刘稷处死,刘秀闻讯赶赴宛城谢罪。刘玄命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头衔,“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刘秀建立东汉后,追谥他为齐武王
刘盆子(10~27),新莽末年反抗新莽政权的起义军赤眉军的傀儡,汉朝皇族。
公元25年,赤眉军攻陷长安,更始帝刘玄政权灭亡。当时赤眉军的首领是樊崇,但赤眉军议立皇帝时,将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刘盆子立为皇帝,原因是刘盆子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后裔,有西汉皇族血统。公元27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军队与赤眉军决战于华阴县,赤眉军大败,樊崇和刘盆子投降。被解送到洛阳。刘秀任命刘盆子为刘秀叔父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又下令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刘盆子终身。
更始帝刘玄(?~25年),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中国两汉之际绿林军建立年号更始的政权的皇帝。刘玄原本是西汉皇族,是景帝刘启的后代,祖父为苍梧太守刘利,父刘子张,母何氏,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
新莽地皇三年(22年)绿林农民起义爆发后,因客犯法加入陈牧领导的平林兵,为安集掾。23年正月,绿林军诸部合兵击破新莽将领甄阜、梁丘赐,遂号刘玄为更始将军。二月,后因其为刘姓宗室,遂被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六月入都宛城,大封宗室诸将。他嫉刘縯、刘秀兄弟威名,诛杀刘縯。起义军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莽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
赵夙,春秋时人。晋国赵氏的始祖。嬴姓。相传周穆王曾赐其先世造父以赵城(今山西洪洞北),因为赵氏。造父之后七世叔带入晋。他为献公御戎。晋献公十六年(前661)攻灭耿(今山西河津东南)、霍(今山西霍县西南)、魏(今山西芮城西北)三国,以他为耿大夫。
子囊(?~前559),春秋时楚令尹。名贞,字子囊。楚庄王之子。楚共王十五年(前576),共王准备在中原用兵;他认为这是背弃楚、晋盟约而表示反对。楚共王二十三年被任为令尹后,为与晋国对抗,先后六次攻伐陈、郑、宋等国,从实战中深感楚、晋力量不相上下,晋国内部又比较团结,因此极力主张不与晋争。但未被共王采纳。前560年,共王病死。死前遗言给自己谥以“灵”或“厉”,都属恶谥。共王死后,众大臣商议谥号时,他提出:国君镇抚南方蛮夷,建有功勋,又知道自己的过错,应定以较好的谥号,称之为“共”。众大臣都同意他的意见。次年,率楚军伐吴(
魏颗,春秋时晋卿,魏武子(魏犨)子。为人明礼敦厚。公元前594年6月,晋国出兵攻灭赤狄强国潞国。7月,也就是晋国刚刚平灭潞国的时候,秦桓公趁机伐晋,军队驻扎在辅氏(晋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晋景公正率兵在稷(在今山西省稷山县)攻略狄人的国土,并立黎侯、安抚黎国,随后马上掉头迎击秦军。部队刚刚到达洛(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魏颗就在辅氏击败秦军,并俘获秦国力士杜回,使秦桓公趁火打劫的图谋破产。
潘党,春秋时楚大夫。潘氏,名党,一称叔党。潘尫之子。公元前597年邲战初起之时,潘党率游阙40乘投入激战。晋师溃败后,庄王巡视战场,潘党建议收晋尸为京观,以示楚之武功。庄王不从,仅祀于河、作先君宫而后还师。楚共王十六年(前575)楚、晋鄢陵之战时,党为共王车右。
子家(?~前599),名归生。春秋时郑国执政大臣。郑灵公时,与子公(公子宋)同为郑卿。鲁宣公二年春,受命于楚伐宋,败宋师于大棘,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后与子公联合杀死灵公。襄公六年(前599),他死后,国人以他曾杀死灵公,将其族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