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前720),东周国君。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公元前770~公元前720年在位。周幽王子,为申后所生。初被立为太子,后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其太子称号,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但申侯等各路诸侯不服,仍视其为太子。申侯联合犬戎兵进镐京,于骊山下杀死周幽王,他在申、鲁、许等路诸侯拥戴下,于申(今河南省南阳北)即位。后在秦襄公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周。在晋、郑、虢等国夹辅下,勉强维持局面。东迁后,周王室被秦、虢等国割去部分领土,王室日衰。东迁后四十五年,即鲁隐公元年(前722),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豫让,春秋战国间刺客。晋人。曾为范氏和中行氏家臣,不被重视,去而往投智伯。智伯以“国士”相待,尊宠甚厚。后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所灭,尽分其地。他改名易姓,逃往山中,立誓为智伯报仇。始以刑役(判刑服苦役之人)混入宫中修治厕所,为赵襄子识破宽释。不久,又以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襄子当过之桥下,伺机行事。结果因马惊,又被襄子发现,捕而将杀。他自知不可幸免,乃求剑击襄子之衣,以致报仇之意,遂伏剑自杀。其死之日,赵国侠义之士凡闻知者,无不痛哭流涕。
知瑶(?~前454),春秋末晋六卿之一。即智襄子,又称智伯。晋定公时,晋有智(亦作知)、赵、韩、魏、范、中行氏六卿。六卿日强,晋室愈弱。公元前458年,智瑶与赵、韩、魏共灭范、中行氏,分其地。晋六卿中剩四卿,其中又以智氏最强。此后,智瑶悖强,内逼出公,外侮大臣,多所需索,骄势逼人。不久,他联合赵、韩、魏攻出公,逼其出奔,立昭公曾孙为晋君,是为哀公。次年,智瑶率师攻中山,取穷鱼之丘。前454年,智瑶向赵、韩、魏三家索地,韩、魏畏惧,违心而给,赵襄子拒绝,他怒而胁迫韩、魏共围襄子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引水灌城,城中悬釜而炊,民无悔意。襄子夜使亲信出城,说韩、魏反击智氏。智氏军大败。智瑶兵败被杀
魏献子(?~前509),名舒,一名荼。魏绛之孙,魏嬴之子。春秋时晋国执政。初事晋昭公为卿。顷公十二年,继韩起为晋国执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举贾辛、司马乌、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司马弥牟、孟丙、乐霄、僚安为十县大夫,其中六卿之庶子四人。孔子称其近不失亲,远不失举。于是公室卑,六卿益强。晋定公三年(前509)卒,谥献子。士鞅继之为政。
赵献侯(?~前409),战国初赵国国君。名浣。赵襄子(无恤)兄伯鲁孙。襄子立伯鲁子代成君为太子,成君早死,遂改立他为太子。即位之初,一度被襄子弟桓子所逐。一年后,为国人复迎。前403 年,三晋分立,各为诸侯,追尊其为献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