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前514),即韩宣子。韩厥之子。春秋时晋国执政。初事晋悼公为卿。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宋大夫向戌欲弭诸侯之兵,先以告赵武。赵武谋于诸大夫,韩起极力赞同。于是晋楚合诸侯之大夫盟于宋。后继赵武主国政,使聘鲁、齐、卫诸国。在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鲁历代政令)、《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晋昭公元年(前531)楚国蔡,遣使至楚,请宽免蔡国,楚灵王不许。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卒,魏献子继为政。
荀偃(?~前554),即中行偃。安伯游。荀林父孙。春秋时晋国执政。晋厉公时,为上军佐。时栾氏、郤氏、中行氏权重,厉公欲尽去之,遂使人杀郤锜、郤犨、郤至。劫持栾书、荀偃于朝,旋释之。乃与栾书执厉公,杀之,迎晋襄公玄孙周子于洛邑,是为悼公。悼公十四年(前560)继知罃(荀罃)为中军元帅,主持晋国政。晋平公四年(前554)卒于军中,谥献。
栾书(?~前573),春秋时晋国大夫。即栾武子。初为下军之佐,景公十一年(前589),将下军与郤克、韩厥,败齐师于鞍(今山东济南西北)。后升为中军元帅,代郤克为政。公元前575年,晋厉公以郑国叛晋附楚为由,率军伐郑,以他为中军帅,与楚军大战于鄢陵(河南鄢陵西北),大败楚军,楚共王中箭伤目,公子筏被俘。厉公无道,栾书与荀偃派人刺杀厉公,拥立悼公。
栾盈(?~前550),一作栾逞。春秋时晋国下卿。谥怀,称栾怀子。栾黡之子,栾书之孙。晋平公即位,与范鞅(即士鞅)同为公族大夫。因鞅曾被黡逼迫奔秦,与他不相能。平公三年(前555)为下军之佐。晋伐齐,与魏绛率下军克邿(今山东平阴)。六年,其母栾祁与人私通,诬告他将为乱,由范鞅作证。为范宣子所逐,被迫奔楚。不久,又奔齐。八年,齐庄公借送媵妾的机会,把他及随从送进晋的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曲沃原为栾氏之邑。他率曲沃之师袭绛(今山西曲沃西南)不克,还奔曲沃、被围,旋败死,族党被尽杀。
荀寅,春秋时晋卿。即中行文子,又称中行寅。荀吴之子。晋六卿之一。晋定公十五年(前497),赵鞅杀邯郸大夫赵午,他和范吉射与午有亲,因起兵伐赵氏。赵鞅奔晋阳。韩、魏助赵氏,奉定公以伐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伐公,国人助公,他与范吉射奔朝歌。二十年赵鞅围朝歌,两人奔邯郸。次年赵鞅围邯郸,两人奔鲜虞,旋入柏人(今河北隆尧西南),再次年晋人围柏人,两人奔齐。其地为其他四卿瓜分。
范吉射,春秋时晋卿。即范昭子,又称士吉射。范鞅(范献子)之子。晋六卿之一。他与荀寅为姻亲,前479年,荀寅之甥赵午为赵鞅所杀,荀寅不满,遂与他联兵攻赵鞅。赵鞅得韩、魏以及国人之助,战胜范、中行氏。他与荀寅先奔朝歌,再奔邯郸,又奔鲜虞,旋入柏人(今河北隆尧西南)。范、中行氏虽得齐、卫、鲁、郑等国之助,终于失败,出奔齐国。其地为赵鞅等四卿瓜分。
赵毋恤(?~前425),春秋末晋国大夫。即赵襄子。赵鞅之子。继位后,设宴诱杀其姊夫代王,兴兵夺取代地。前472年,与智伯(荀瑶)、韩、魏瓜分范氏、中行氏故地。晋出公不满,欲伐四卿,四家攻逐出公。不久,智伯向韩、魏、赵索地,赵独不与,智伯率韩、魏之师攻赵,围困晋阳,引水灌城。他夜使其相张孟同阴与韩、魏联合,三国共攻智氏,将智氏消灭,三分其地。从此赵北有代地,南并智氏,强于韩、魏。
祁奚,字黄羊。一作祈傒。春秋时晋国大夫。封地在祁(今山西省祁县),任中军尉。晋悼公三年(公元前570年),因年老告退,初荐举其仇人解狐以代。询问他为何荐仇人以代,答道:我考虑的只是他的能力,认为他能胜任,从未想他与我的恩怨。但将要任用解狐时,解孤却死了。后又荐自己儿子祁午,询问他为何荐举自己的儿子时,他说:我考虑的是他的能力,认为他能胜任,而未去想他是不是我的儿子。时人誉之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晋平公即位,任为公族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