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轸(?~前627),春秋时晋国大夫。因采邑在原(河南济源),亦称原轸。早年随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及其返国即位,因忠勇善战,受任下军之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楚晋城濮之战,他将中军,大败楚师,助晋文公成霸业。前627年,秦出兵袭郑、灭滑。晋襄公用先轸之计,大败秦于崤,俘秦将孟明视、西乞求和白乙丙。襄公释放孟明视等三人,先轸怒而唾襄公。后自认为对君主无礼,乘对狄作战之机,脱去甲胄冲入阵前而死。
狐偃,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子,字子犯,因是公子重耳舅故又称舅犯,一作咎犯。随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对重耳的成长助益甚大。后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大夫,佐重耳改革内政,整顿军旅,深受倚重。主张以诚待下,言必行,行必果,做到“信赏必罚”,又建议训练民众,使民“知义”、“知信”、“知礼”,以整齐民心,为晋的称霸提供保障。长于用兵,主张兵不厌诈。文公作三军,他亲任上军之佐,以“尊王”相号召,助重耳平定周室内乱,后又参与城濮之战,配合先轸击溃楚军左师。在晋文公成就霸业的过程中,多
魏武子,即魏犫,春秋时期晋臣。毕万之孙(一说毕万之子)。为公子重耳五贤士之一,随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重耳归立为文公,被任为戎右。文公五年(前632)春,随晋军侵曹、伐卫。三月,晋军克曹都,他违君命烧杀曾施恩于重耳的僖负羁,文公爱其勇而赦之。后令他袭魏氏封爵,列为大夫,治魏。
赵衰(?~前622),即赵成子。春秋时晋卿,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曾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原(今河南省济原县北)大夫,亦称原季。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败秦师于彭衙。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卒谥成子,其子孙世为晋卿。
晋襄公(?~前621),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姬姓,名欢。文公重耳子,继文公而立。前628~前621年在位。既立,秦袭郑,遇郑商人弦高于滑(姬姓国,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有备,灭滑而去。晋襄公以不哀吾丧(文公之丧),伐吾同姓为名,与姜戎共击秦师于殽 (亦作崤,山名,在今河南宁洛、灵宝间),大败之。晋襄公三年(前625),秦伐晋,两军战于彭衙(今陕西澄城西北),秦师败绩。次年,秦复伐晋,渡河焚舟,示必死,取晋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前623年伐秦,围祁、新城(两地皆今陕西澄城境),使秦不得向东发展。在位时举贤任能,为政宽仁,保持晋国霸业。
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人。郑文公三十四年(前630)晋、秦围邦时,曾受命劝说秦穆公退兵。他见秦穆公陈以利害,指出若灭郑,则得利的是晋而不是秦,晋国力量的增强就是秦国力量的削弱。继而又指出,晋东灭郑后,必然西进,早晚要祸及西秦。又以史实说明秦对晋有恩遇,而晋却早已负秦。秦穆公听后,不仅答应撤兵,还派人为郑守城。晋文公见秦已单独撤兵,也不得不随之退出郑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