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Search : 人物 典故 事件 文学

臧孙辰

  臧文仲(?~前617年),春秋时鲁国正卿。臧孙氏,名辰,谥文仲。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于国于民,尽职尽责。其博学广知而不拘常礼,思想较为开明进步,对鲁国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臧文仲登上鲁国政治舞台的时候,正值齐桓始霸、齐鲁力量对比悬殊,他受命于危乱之际,负斡旋之重任,充分显示出了其军事及外交方面的才能。
  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鲁国发生饥荒,文仲自告奋勇,“以鬯圭与玉磬如齐告籴。”言辞恳切,以礼动之,使“齐人归其玉而予以籴。”(《国语·鲁语》)鲁国上下,因此而度过饥荒。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3-5

庆父

  庆父(?~前660),一作仲庆父、共仲、孟氏。春秋时鲁国公族,庄公之弟。为人野心勃勃,惯于制造内乱,久窥王位。庄公死后,因无嫡嗣,庶子般(一作班)即位。他杀死般。鲁人又立闵公。但未及两年,又被他袭杀。后畏罪出奔莒。其弟季友自邾(今山东省邹县东)返鲁,以重贿求莒将其押送回鲁,途中畏罪自缢而死。孟孙氏(亦称仲孙氏)即其后裔。因其屡制内乱,致死方休。故后人把善制内乱的人喻为“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成语即源于此。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3-3

曹沫

同曹刿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3-3

曹刿

  曹刿,又作曹沫,鲁国人。《左传》庄公十年有记载。书中主要写他在齐鲁长勺战役中所显示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齐鲁长勺战役,曹刿主动去见鲁庄公为之出谋。当齐军下令击鼓进军时,第一次击鼓,齐军士气正锐,他却让鲁军静以等待。过了一会,齐军又击鼓,鲁军仍然不动。齐军见鲁军不动,认为鲁军不敢应战,遂大意。等齐军第三次击鼓,曹刿才下令击鼓进军。因为他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等敌军士气低落,我方一鼓作气,就易取胜。依照他的指挥,果然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鲁庄公急欲追击,又被曹刿所制止,因为齐国强大,他深恐齐军的逃走是诈败诱敌。他下车察看齐军的辙迹紊乱,登车轼望见齐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3-3

孟子

同孟轲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3-2

孟轲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ldq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3-2

巫马施

  巫马施,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陈国人。姓巫马,名施,字子旗,亦称巫马旗、巫马期。继宓子贱为单父宰,“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使单父治。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鄫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东阿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巫马子”。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2-28

公西赤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邵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钜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公西子 ”。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2-28

樊须

  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春秋末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在受教于孔子期间,有一次,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菜的事,被孔子斥为“小人”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2-28

司马耕

  司马耕,姓司马名耕,字子牛,春秋末宋国人。司马耕善言谈,性子急躁。拜孔子为师后,坚信儒家学说,反对犯上做乱。他的几个哥哥在宋国做乱,他便辞职奔齐。其哥失败逃往齐国,他便奔吴。赵简子和陈成子欢迎他,皆未往。他问孔子有关仁的道理。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心思笃厚,说话时总好像是克制着,不肯轻易出口。”他不太明白,又问:“说话时克制着,不轻易出口,这就算合乎仁吗?”孔子解释说:“既然做一件事情不肯苟且敷衍,那么,说话时怎么可以不加考虑而轻率出口呢?”司马耕又问怎样才算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rdq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2-28

<< <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 >> 共229页 2282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