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前522),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号成子。出身于郑国奴隶主贵族,郑简公十二年(前54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相郑简公、郑定公20余年,卒于郑定公八年。子产执政,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整顿田制,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子产的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但并不彻底,对劳动人民的反抗则采取镇压措施。在世界
子驷(?~前563),春秋时郑国正卿。穆公之子,名騑。郑僖公五年(公元前566年),他派人刺死僖公,佣立郑简公,并杀死反对他的群公子执政时,整顿田地的沟洫,以正疆界,损害贵族司氏、侯氏、堵氏、子师氏占有的田地。后来这些贵族起兵叛乱,他和同党子国、子耳同被杀死。
郑庄公(前757~前701),郑武公之子,姬姓,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公元前722年,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公元前712年,郑庄公联合齐国、鲁国一同伐许,并攻占了许国。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繻葛,被郑军打得大败,周桓王还被郑将射中了肩膀。到了公元前70
郑武公(?~前744),姬姓,名掘突,郑桓公之子。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留于洛阳执政。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虢国。嫁女胡国君,并杀死主张进攻胡国的大臣关其思以麻痹的胡国,乘胡国不备,一举灭之。使郑国逐渐强盛,为郑庄公小霸奠定了基础。
宋殇公(?~前710),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与夷。宋宣公之子,宣公让位给其弟和,是为穆公;穆公病,命其子冯出居于郑,又让位给他。前720年即位同年,受卫公州吁之约伐郑。次年,郑伐宋。前710年,宋太宰华督见大司马孔父嘉(孔子先祖)之妻姣美,杀孔父嘉而夺其妻。他大怒,华督又杀了他。
向戌,春秋时宋国大夫。任左师,食邑在合,一称合左师。以倡导促成弭兵之盟著名。
春秋后期,晋、楚两国国内矛盾尖锐,皆有停止争霸、弭兵(休兵)之愿。宋国执政华元、向戌倡导诸侯弭兵,晋、楚皆同意。鲁成公十二年(前579),华元约合晋、楚在宋国西门外相会订盟,约定:晋楚互不交兵,互通聘使,互救灾害,互相援助抗击侵略者。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向戌因与晋赵武、楚屈建皆友善,再次倡议弭兵之盟,得到晋、楚、齐等国响应。是年夏,晋、楚、齐、鲁、卫、陈、郑、蔡、许、曹、邾、滕和宋,又在宋之蒙门(东北门)外相会订盟。盟约规定晋、楚公为霸主,余国分别向晋、楚进纳贡赋。秦、齐和晋、楚为对等大国,不向晋、
华元,春秋时宋国大夫。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长期担任宋国右师,掌握国政。
宋文公四年(前607),楚人使郑伐宋,华元将兵抵抗,战败被俘,后逃归。公元前595年,楚将子反围攻宋国都城(今河南商丘县南),五月不解,城中缺粮,易子而食。华元夜见楚将子反,使楚退兵。宋共公十年(前579年),华元约合晋、楚在宋国西门外相会订盟,约定此后弭兵息民,互通聘使,互救灾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国家,平分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