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处(359~411),字季高,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初随刘裕东征孙恩,平定桓玄,后迁振武将军。卢循自广州起兵,他率众三千泛海袭占番禺,又占领始兴、南康、临贺、始安诸郡。义熙七年病卒。追赠交州刺史。
刘粹(375~427),字道冲,祖籍沛郡萧县(今属安徽),徙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初为州从事,后随刘裕起兵平定桓玄。北伐南燕,西征刘毅,以战功升至豫州刺史。文帝时为雍州刺史,元嘉三年从征荆州刺史谢晦,于沙桥大败,降号宁朔将军,次年卒。
萧憺(478~522),字僧达,梁武帝第十一弟。齐为西中郎外兵参军。萧衍起兵,与兄伟留守襄阳。益州军攻荆州,率兵救援。梁立,封始兴郡王,授荆州刺史。在州励精为治,广开屯田,减省力役,开纳民情,为百姓所爱戴。转益州刺史,在州开立学校。复为荆州刺史,普通三年卒,谥忠武。
萧恢(476~526),字弘达,梁武帝第九弟。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初为齐太子舍人,前军主簿。梁国建立,封鄱阳郡王,历授南徐州、郢州、荆州刺史。在荆州革除弊政,减轻百姓负担。普通七年卒,谥忠烈。
萧伟(476~533),字文达,梁武帝第八弟。幼好学,齐世为骠骑参军。萧衍起兵,授冠军将军,行雍州州府事,留守襄阳。在州平魏兴、齐兴太守反。梁立,封建安郡王,后改封南平郡王,历南徐州刺史、丹阳尹、扬州刺史。好贤重士,当世名士多与其交游。晚年崇信佛理,精玄学,著有《二旨义》、《性情》、《几神》等文,皆有新义。中大通五年卒,谥元襄。
萧秀(475~518),字彦达。梁武帝七弟。初为齐著作佐郎,累迁太子舍人。梁立,天监元年(502)封安成郡王,授南徐州刺史。招抚流民,赈济百姓。后任平南将军、江州刺史,立学校,招隐逸,讨平各地蛮夷叛乱。又任郢州刺史、雍州刺史,有惠政。天监十七年卒,谥康。
萧宏(473~526),字宣达。梁武帝萧衍弟。初为齐庐陵王法曹行参军,迁太子舍人。萧衍起兵,平建康,任中护军,领石头戍事。天监元年(502),封临川郡王,任扬州刺史、侍中。天监四年,奉诏都督南北兖、北徐、青、冀、豫、司、霍八州北讨诸军事。梁军器械精新,军容极盛。攻占梁城,驻兵洛口(今安徽怀远附近),畏缩不前,夜遇暴风雨,弃军逃亡,致使数十万大军溃散。后迁太尉、骠骑大将军等职,领扬州刺史20余年。极尽搜括聚敛之能,有库房百间,积钱3亿,绢帛、奇珍无数。豫章王萧综作《钱愚论》讽之。武帝见其无政治野心,亦不加罪。
萧敷(?~497),字仲达,梁武帝次兄。初为齐后军征虏行参军,迁至随郡内史,在郡招怀民庶,远近归附,前后内史皆不及其德政,征为庐陵王谘议参军。建武四年卒。梁追封永阳郡王,谥号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