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胜,西汉儒学家,经学家、文学家。字长公。鲁东平(今山东)人。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少孤,勤奋好学。通灾异之学,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之得失。善说礼服。官长信少府、太子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质朴守正,简易而无威仪。宣扬儒家经学。著有《尚书大小夏候章句》二十九卷、《大小夏候解故》二十九篇,均佚。清陈乔枞辑有《尚书欧阳夏候遗说考》,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韦孟,西汉初诗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高帝六年 (公元前201),为楚元王傅,历辅其子楚夷王刘郢客及孙刘戊。刘戊荒淫无道,在汉景帝二年(前155)因被削王,与吴王刘濞通谋作乱,次年事败自杀。韦孟在刘戊乱前,作诗讽谏,然后辞官迁家至邹(今山东邹县), 有诗咏其事。后逝于邹。
楚元王好《诗》,与某臣僚申公在汉初始传鲁《诗》 (《汉书·楚元王传》)。韦孟傅楚王三代,亦通《诗》,传为家学。韦孟诗仅存《讽谏诗》、《在邹诗》两首四言长诗。《讽谏诗》108句,先叙韦氏家族历史,次述楚元王三代变化,始责刘戊荒淫,末抒忧愤,期望刘戊觉悟。《在邹诗》52句,写年老辞官迁邹,抒发思恋楚王之
韦玄成(?~前36),字少翁,鲁国邹人,韦贤子。从小熟读经书,有高节。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贤死,韦玄成佯狂让爵位给兄长,因而备受赞誉。元帝永光初(前43年),继父相位,封候。所以邹鲁有句谚语:“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卒,谥工候。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孙》二首。有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韦贤(约前148~前67),西汉大臣。字长孺。鲁国邹(今邹城东南)人。性质朴,善求学,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进宫授昭帝《诗》,迁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徙为长信少府。前71年,代蔡义为丞相,封扶阳侯,食邑700户。前69年以老病辞官,年八十二卒,谥"节侯"。从韦贤起,汉代始有丞相致仕制度。
鲍宣(?~3),西汉大臣。字子都。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哀帝时,为谏大夫,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他在上书中,曾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后任司隶。王莽执政时,被迫自杀。
贡禹(前124~前44),字少翁,琅邪(今山东诸城)人,因通晓儒家经学,被征为博士、凉州刺史,因病去官。西汉元帝即位后,征为谏大夫,后迁光禄大夫、长信少府、御史大夫等。为御史大夫数月卒。他多次上书,奏言治国安民之道,奏书中对人口问题也有许多重要建议。贡禹认为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和苛重的赋役是造成当时人口大量死亡的原因。贡禹针对西汉中期以后,农业人口大量减少人“耕者不能半”的情况,还提出了废除货币,“市井勿得贩卖”的主张。
王吉(?~前48),字子阳,西汉琅琊皋虞(今即墨市温泉镇)人。少年好学,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昌邑王刘贺贪酒好色,喜欢游猎,不问政事,致使百姓劳役过重,怨声载道,王吉上疏力谏,但未被采纳。汉昭帝死后,大将军霍光执政,刘贺被迎立为皇帝。王吉再次上疏规劝刘贺要敬重大臣,勤于国政,但仍被拒绝。刘贺在位仅27天就因淫乱被废黜。他为昌邑王时的臣僚大多受株连被处死或下狱,唯有王吉与郎中令龚遂因屡次进谏,幸得免死。宣帝时任博士谏大夫,因上书谏时弊不从,遂辞官归故里。王吉与贡禹,交往至深,所以后来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成语。汉元
于定国(前111~前40年),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时东海郯人。历任御史中丞、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廷尉。决狱断案,执法公正,量刑得当,时有“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为不冤”的赞誉。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于定国任御史大夫,次年任丞相,封西平侯。永光元年(前43年),因病辞官,汉元帝赐安车驷马还乡,72岁病卒,谥“安侯”。
黄霸(?~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
靳歙(?~前183),秦末从刘邦起义,初为中涓,以军功赐爵建武侯,迁骑都尉。随刘邦定三秦,败赵将贲郝于朝歌,破项籍于陈,封信武侯,后又以骑都尉击代,攻韩王信于平城,有功,升为车骑将军,并从击陈豨、英布。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死,谥号肃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