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不疑,西汉南阳人,汉文帝时任郎官之职。当时有一与直不疑住同一寝室的人回家,误将同寝室另一人的金子拿走了。失主却怀疑金子是被直不疑偷走了,直不疑表示认错,买了金子,还给了他。等到回家的那人回来后,将自己误拿走的金子如数还了回来,丢金子的人很惭愧。因此大家都赞称直不疑的忠厚。直不疑受到汉文帝的称誉举荐,做了太中大夫。在朝廷上,有人毁谤他说:“直不疑相貌俊美,但是只可惜他怎么喜欢盗嫂(通奸)呢!”被人诬蔑通奸,这可是损毁清誉,有损名节的极大耻辱,直不疑听后却只平静的说道:“我无兄长。”显而易见,本来就没有兄长,哪来的嫂子呢?直不疑的修养功夫令人佩
石奋(?~124),西汉人。他的父亲本是赵国(令河北邯郸一带)人,赵国灭亡后,迁居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作战时,路过温县,当时石奋只有15岁,在县内充当一名小吏。他侍奉刘邦甚为周到恭敬,刘邦十分喜爱,便任命他为中涓(掌管文书及出入之命的小官),并把他姐姐纳为美人(皇帝妃嫔之一)。汉朝建立后,其家便又迁徙到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这是这个家族的第二次迁徙。由于他姐姐从中帮助,石奋的仕途一帆风顺,至汉文帝时,他已升迁到中大夫。石奋由于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所以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他对皇室和同僚十分恭顺,因此为人所称颂。宰相张相如曾为太子太傅,因事免官。汉文帝为太子选师傅,群
贾谊(前201~前168),西汉文帝时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十八岁时以能诵诗书属文而闻名,后为河南守吴公召置门下。听闻河南守吴公颇有学识,且政绩卓著,便征召吴公为廷尉。汉元帝元年(前179),贾谊在老师吴廷尉的推荐下,被征召入朝,立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贾谊以为汉王朝建立已二十多年,天下安定,应该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和更定法令。文帝对贾谊的才能和建议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但因周勃、灌婴等重臣的反对,不得已而作罢。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后来文帝思念贾谊,又特地召见他,问鬼神
袁盎(?~前148),西汉大臣,字丝。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历任齐相,吴相。袁盎向来不喜欢晁错,晁错为御史大夫时,告发袁盎接收吴王财物,被贬为庶人。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时,向景帝建议诛杀晁错。晁错被杀后,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吴国,差点为吴王所杀。后任楚相,曾经上书进言,但均未被采纳。因反对梁王继承皇位,被梁王的手下刺杀。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治家、散文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奉命从伏生受今文《尚书》。后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受太子(即景帝)的宠信,被称为“智囊”。他主张重农,又力主削弱诸王势力。景帝即位以后,晁错迁为内史,后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他因向景帝进《削藩策》而被藩王怨恨,吴楚七国藉口“诛晁错,清君侧”,发动叛乱。在内外压力下,景帝将晁错斩于长安东市。其主要论文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论贵粟疏》等等。
邹阳(?~前120),西汉散文家,齐人。文帝时,为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上书谏止,吴王不听,因此与枚乘、严忌等离吴去梁,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后被人诬陷入狱,险被处死。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迹。梁孝王见书大悦,立命释放,并尊为上客。
邹阳有文七篇,现存两篇,即《上书吴王》、《于狱中上书自明》。又《西京杂记》录有他的《酒赋》、《几赋》,不可信。从《上书吴王》可以看出邹阳是一个有志于维护国家统一的人,在政治主张上与贾谊、晁错有一致的地方。因他是吴王门客,其时叛乱尚未发动,所以只能隐晦曲折地加以劝说,
贾山,西汉颍川阳翟(今禹州市)人,爱博览群书,善写文章,尤长于政论。初为颍川侯灌婴给事,后以直谏,规劝、建言为文帝。贾山曾给汉文帝写过一篇《至言》,以秦兴之为喻,上书言治乱之道,主张爱惜民力,减轻强役,广开言路,平狱缓刑。贾山极为主张为人君者治理国家一定要广开言路,从不同的渠道听取老百姓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呼声,在下鼓励群众说真话,在上设置专门提意见的谏疏官,并且奖励、提拔、重用那些不计个人安危的“直切”之士,他建议汉文帝要有古圣王尧舜之风,大胸襟、大度量、大胆略、大气魄,敢于让老百姓说话,敢于让老百姓指责自己的过失,甚至敢于让商人、庶人诽谤自己,《至言》还建议文帝&
枚皋(前153~?),字少孺,枚乘庶子,也是有名的汉赋作家。当年枚乘从梁国重故里时,皋的母亲不肯相随,于上枚乘留钱给皋, 让他陪伴母亲。枚皋深受父亲熏陶,自幼爱好文学,并且善于辞赋。十七岁那年,他上书梁共王,梁共王非常赏识他的才学,便召他为郎。三年后,枚皋因遭受谗言获罪,家室被没收,他只身逃到京都长安,幸逢大赦,他就上书北阙。当初枚乘病死后,汉武帝曾下诏寻找他的后代,枚皋自陈是枚乘的儿子,汉武帝喜出望外,便立即召见,并命他当殿作赋。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从此深得汉武帝的宠爱,不久便拜他为郎,后来还派他出使匈奴。此时的枚皋可说是平步青云,但是他并不迷恋权势,苟合时尚;相反,史载他&ldqu
枚乘(?~前140),汉初文学家,字叔,淮阴人。从小对文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其国的《七发》是他的代表作。后来他写辞赋出了名,就离乡远游寻求生活的出路。不久,他来到了物阜丰的广陵,在吴王刘濞言中当了一名郎中(文学侍从)。枚乘不仅善于文辞,而且富有胆识。当他得知吴王刘濞酝酿反叛汉朝廷时,便及时上书劝阻,但刘濞不予理睬,他就毅然离吴投梁,被梁孝王刘武奉为上宾。为了维护统一,制止分裂,枚乘再一次上书谏阻吴王,但吴王一意孤行,仍然不予理睬。公元前154年,刘濞联合其他六个王国起兵反叛中央朝廷,结果仅仅三个月时间,就被汉景帝平定了下去。由于枚乘屡次上
郑当时,字庄,西汉景帝、武帝时人,居陈(今河南淮阳)。祖先郑君曾任项羽部将,项羽败后,归属刘邦。郑当时以任侠闻名。景帝时任太子舍人,武帝时任济南太守,官至大司农、喜举荐士人,多有贤良者。为时人所称道。然而在朝廷上,常趋承武帝之意,不敢议论时事当否。任大司农时,因罪被免官,赎为庶人。后又任汝南太守。郑当时在景、武两朝,任官廉洁,死后家无余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