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安国(?~408),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孔愉子。少以儒学见称。孝武帝时,备受宠遇,历侍中、太常,官至尚书左右仆射。安帝时,任会稽内史,领军将军,后领东海王师,历尚书左右仆射。义熙四年卒,赠左光禄大夫。
孔汪(?~392),字德泽,孔愉子。好学有志行,孝武帝时位至侍中。时司马道子专权,多次向帝陈说司马道子与茹千秋行为不轨,不听。出为征虏将军、都督交、广二州军事、广州刺史,甚有政绩,为岭南一带所称颂。太元十七年死。
孔愉(268~342),字敬康,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湘东太守孔恬子。少知名,与同郡张茂、丁潭合称“会稽三康”。吴平,迁居洛阳。惠帝末,回归乡里,为司马睿丞相掾。元帝时,上疏陈王导忠贤,有佐命之勋,应参国事。及苏峻叛乱,朝服守宗庙。累迁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咸康八年死,谥贞。
殷浩(?~356),字渊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曾为庾亮记室参军,累迁司徒左长史,后辞官隐居近十载。永和二年(346)因褚裒推荐,始受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次年,桓温灭成汉,威震朝廷。会稽王司马昱(简文帝)执政,以殷浩声名影响朝野,引为心腹,参预朝政,统率扬州之众以抗衡荆州的桓温。五年,晋北伐。殷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就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并广开屯田,以为军储。他无军事经验,又为桓温掣肘,八年进军至许昌,处置失当,败于前秦。次年又大举进军,派羌族酋长姚襄为前锋,十月至山桑(今安徽蒙城北),姚襄反叛,伏击浩军,辎重尽弃,死伤万余,溃退谯城(今安徽亳州)。桓温上疏加罪,
诸葛恢(284~345),字道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吴大司马诸葛靓子。为即丘长,莅政和平。永嘉中,避乱渡江,名亚王导、庾亮。元帝为安东将军,以恢为江宁令。至明帝时为侍中,迁尚书右仆射、尚书令。成帝即位,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成帝死时,并受顾命。有才誉,与荀闿、蔡谟为“中兴三明”。卒于官,谥敬。
蔡谟(281~356),字道明,东晋陈留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西晋末年举秀才,不就,后避乱渡江。元帝时任中书侍郎、义兴太守、大将军王敦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升迁侍中。苏峻叛乱,他起兵讨峻,乱平,以功封济阳男。后改任太常卿,领秘书监。咸康五年(339),出任征北将军,徐州刺史。穆帝即位,召为左光禄大夫、领司徒。永和六年(350),因固辞司徒而获罪,免为庶人。后又起用为光禄大夫。谟博学,礼仪宗庙制度多所议定。曾撰《汉书集解》,汇集了自应劭以来的众家注解,其书早亡。所作文笔论议颇多,《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四十三卷,已佚。
褚翜(274~341),字谋远。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城)人。西晋末,率部众南渡,晋元帝任为奋威将军,淮南内史。成帝时,为侍中,预讨苏峻。后代庾亮为中护军,累迁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代何充为护军将军。咸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穆。
何充(292~346),东晋大臣。字次道。庐江潜(今安徽六安)人。与王导有姻亲关系,故而少时即得任显官。成帝时,迁给事黄门侍郎,苏峻之乱后,封为都乡侯,拜散骑常侍,出为东阳太守。在郡中推举名士,选拔人才,颇有德政。后得王导、庾亮二人推荐,被任为吏部尚书,并进号冠军将军。在朝中屡次触犯执政者庾氏兄弟。晋穆帝即位时年纪尚幼,庾冰、庾翼等重臣相继死去,何充得以专辅幼主。他身居宰相之位,常以社稷为己任,选用官吏,皆以功勋政绩为依据,而非出于个人之恩怨,因此为世人所重。然而其人性好佛典,常崇修佛寺,费资巨亿也在所不惜,其亲友有贫乏者,却一无所施,以此取笑于当世。永和二年(346)死,时年五十五,谥文
陆纳,字祖言。东晋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陆玩子。世出江东大族。少有清操,行止绝俗。初仕为武陵王掾,历黄门侍郎、吏部郎、吴兴太守。与王述、桓温等相亲善。累至尚书仆射,加散骑常侍。卒官。
陆玩,字士瑶。东晋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陆晔弟。世出江东大族,初为大将军王敦长史,后拜侍中,迁吏部尚书,转尚书左仆射。苏峻叛乱,与兄陆晔等共守宫城。苏峻乱平后,以功拜尚书令,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居官谦退,所辟掾属多为寒素有行之士。成帝时卒于官,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