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晔,字士光,东晋吴郡吴(江苏苏州)人。高平相陆英子。初仕为司马睿镇东军谘祭酒。后封平望亭侯,累迁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以清贞著称,拜侍中,迁尚书,领州大中正。明帝时为尚书左仆射,与王导等受顾命辅皇太子。成帝即位后,拜左光禄大夫。苏峻之乱时,与王导、庾亮等侍卫皇帝,共抗苏峻之乱。峻以其望,不敢加害。平乱之后,加卫将军,以勋进爵为公。咸和中,归乡里,以疾卒。
张闿,字敬绪,丹阳(今江苏南京)人,吴张昭曾孙。初仕为司马睿镇东参军。元帝即位,出为晋陵内史,在郡甚有威惠。成帝初,苏峻叛乱,与王导等入宫侍卫,苏峻平,以尚书加散骑常侍。累迁光禄大夫,卒官。
顾众(274~346),东晋将领。字长始,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元帝为镇东将军时,众为参军,以讨华轶之功,封东乡侯。元帝即位,拜骑马都尉,复出为鄱阳太守,加广武将军。苏峻反,王师败绩,众还吴潜图义举,吴中人士,同时响应,累战有功。事平,封鄱阳县伯,拜丹阳尹,复迁尚书仆射。永和二年死,谥靖。
虞啸父,虞潭孙。少历显位,后至侍中,为孝武帝所亲爱。安帝初,为吴国内史,与王廞合谋起兵叛乱,兵败当斩,以祖虞潭旧勋免为庶人。后为桓玄太尉司马,出为会稽内史。义熙初,复免职,卒于家。
虞潭(259~337),东晋将领。字思奥,余姚(今属浙江)人。清贞有节操,坚明有胆略,举秀才,历醴陵令。张昌起事,潭率兵斩昌,又与诸军平陈恢,讨杜弢,累迁右卫将军、宗正卿。复以疾告归。不久,王含、沈充等攻逼京师,潭召合义军,进赴国难。事平,拜尚书,出守吴兴。苏峻反,率众出讨,以功进爵武昌侯,转镇军将军,复进卫将军。年七十九,卒于位。
王棱,字文子,王彬从兄。少历清官。避乱渡江,为司马睿丞相从事中郎。从兄王导以为有政绩,宜守大郡,出为豫章太守,加广武将军。数谏从兄王敦宜自抑损,推崇盟主,以建勋业,不听,反被王敦杀害。
王彪之(305~377),晋诗人、辞赋家。字叔虎,唐人避讳改作叔武,小字虎犊。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年二十而须发皆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入仕为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执法不阿。转吏部尚书。穆帝永和中,桓温以朝廷仗殷浩抗己,声言北伐, 自荆州下武昌,浩欲退避,彪之以为不可。升平元年(357),转尚书仆射。旋出为会稽内史,居郡八年,豪右敛迹。哀帝兴宁末(365),复为仆射。简文帝卒(372),孝武帝幼小,太后欲令桓温摄政,为彪之所阻。桓温寻卒,彪之迁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太元二年(374)卒。年七十三。赠光禄大夫,谥简。有集二十卷,已佚。
王彬(278~336),字世儒,东晋大臣。少称雅正,不就州郡之命,光禄大夫傅祗辟为掾。后与兄廙俱渡江,为扬州刺史刘机建武长史,琅邪王司马睿任其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军参军。因讨华轶有功,封都亭侯。孝愍帝司马邺召他为尚书郎,王彬以道险不就,迁建安太守,徙义兴内史,未到任,转为军咨祭酒。 东晋建立后,官至侍中。永昌元年(322),从兄王敦举兵入石头城,晋元帝不得已,派王彬去慰劳。他斥责王敦对抗朝廷,图谋不轨,临危不惧,慷慨陈词。后为豫章太守,迁前将军、江州刺史。王敦乱平,征拜他为光禄勋,转度支尚书。苏峻平后,改筑新宫,以彬为大匠,赐爵关内侯,迁尚书右仆射。卒于官,年五十九。追赠特进、卫将军,加散
王廙(275~322),东晋文学家。字世将,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少好学能文,多才多艺,工书画,擅长音乐、射御、博弈、杂伎。初为太傅掾,转任参军,以功封武陵县侯。后历任尚书郎、荆州刺史、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等职。永昌元年(322),助王敦为乱,敦任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不久病卒。死后赠侍中、骠骑将军。《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三十四卷,已佚。
王允之,字深猷,王舒子。少为伯父王敦所亲爱。及王敦谋乱,出告敦谋乱之事。随父往荆州任上,转会稽任上。平讨苏峻有功,封侯,授建武将军、钱塘令,领司盐都尉。成帝咸康中,为南中郎将、江州刺史。莅政有威惠。卒官,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