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冰(296~344),东晋大臣。字季坚,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弟。初举为秘书郎,封都乡侯。后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出补吴国内史。旋参加平定苏峻、祖约之乱,以功授振威将军,会稽内史。入为中书监、扬州刺史,以征虏将军督扬、豫、兖三州军事。后继王导主持朝政,为政繁细苛察,异于王导之宽容。康帝即位,进为车骑将军。亮惧权盛,乃求外出,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和豫州四郡军事,领江州刺史,镇守武昌(今鄂州市),以声援其弟庾翼之北伐。未几,献皇后临朝,召他辅政;以疾辞。未几病卒,赠侍中、司空,谥忠成。一生居官廉洁奉公,家无私蓄,为世所称。
庾亮(289~340),东晋大臣、文学家。字元规,颖川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北部)人。出身豪门世家,为北方南迁士族之一。好老庄,善清言。初拜东海王越掾,不就,后琅邪王叡任为镇东,辟为西曹掾,转丞相参军。以讨华轶功,封都亭侯。亮妹为皇太子(晋明帝)妃,庾亮侍讲东宫,与太子交好。明帝即位,任中书监,为王敦所忌,托病去官。太宁三年(325)明帝卒,庾亮为中书令,与王导共辅6岁太子司马衍(晋成帝)继位,庾太后临朝,政事决断于亮。苏峻以平王敦、沈充功,进冠军将军,历职太守,统精兵万人。咸和二年(327),庾亮拟夺其兵权,苏峻与祖约以诛执政庾亮为名,联合举兵反晋,亮任都督,专征讨事。建康陷落,奔寻阳(今江
葛洪(约283~约343),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学家、文学家。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葛充从孙,少以儒学知名,后崇信道教,尤好神仙导引之术,从葛玄弟子郑隐受炼丹术。主张儒、道、方术兼治,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司马睿任相时,召为掾属。后任州主簿、谘议参军等职。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病卒山中。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多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外篇五十卷多言“人间得失,世事威否”,属儒家;其中《钧世》、《辞义》、《尚博》等篇为文论,提出文章非&
郭璞(276~324),东晋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学多才,通古文奇字,又喜阴阳卜筮之术。西晋亡,随晋室南渡,先后在殷祐、王导幕下任参军,元帝任为著作佐郎,又迁尚书郎。后任王敦记室参军。王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必败,因而为敦所杀。王敦乱平,追赠弘农太守。今存诗二十二首,以《游仙诗》十四首为最著名,通过对神仙境界的追求,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避祸的心情。其文以《江赋》较有名。所著《尔雅注》、《尔雅音》、《尔雅图》(也称《尔雅图赞》),以今释古,以古证今,集尔雅学的大成。今仅存《尔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中。又有《方言注》,以晋代语词解释古语,考汉晋语言的流
高崧,字茂琰。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崧少好学,善史书。初拜中书郎、黄门侍郎。简文帝辅政,引为抚军司马,累迁侍中,在任多有匡谏。哀帝时以公事免,卒于家。
陈頵,字延思。陈国苦(今河南鹿邑东)人。世出孤寒,初仕为郡督邮,转州部从事。齐王司马冏讨司马乂,率兵赴洛阳,授驸马都尉。司马睿镇江东,引为行参军事。东晋初,为录事参军,因忤逆强臣,出为谯郡太守。明帝时,陶侃表为梁州刺史,在镇为大姓所嫉。
王鉴(277~317),字茂高。堂邑(今江苏六合)人。西晋末,为司马睿(晋元帝)琅邪国侍郎,曾上书请征杜弢。东晋初,拜附马都尉、奉朝请,出补永兴令。大将军王敦请为记室参军,未就而卒,时年四十一。
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西晋末,为武昌太守、宁远将军。司马睿镇建康,引为丞相主簿。时江东草创,农桑俱废,上疏建议督促农桑,恢复生产。累迁侍中,出为会稽内史。王敦、沈充叛乱,拒不受伪官,不输军资。王敦入京,引为长史,数月而卒。
孙惠,西晋文学家。字德施,吴国富阳(今浙江富阳县)人。永宁初(301),从齐王冏讨赵王伦,以功封晋兴县侯。冏败,成都王颖荐为大将军参军。因擅杀成都王部将,惧罪逃亡,诡称南岳逸士秦秘之,上书东海王越,越即用为参军,专掌文疏。后历任太子中庶子、军谘祭酒、安丰内史等职,进封临湘县公。永嘉五年(311),元帝遣甘卓讨周馥于寿春,他率兵助甘卓击败周馥。后擅杀安丰太守何锐,奔入蛮中,不久病卒。
钟雅,字彦胄。颖川长社人,东晋大臣。少有才志,除汝阳令,入为佐著作郎。后为东海王越参军,迁尚书郎。渡江后,元帝使其为丞相记室参军,迁临淮内史、振威将军,又拜散骑侍郎,转尚书右丞,屡屡升迁。钱凤作乱,加广武将军,屯军青戈,率军击溃周玘的进攻,平乱后,拜为尚书左丞。明帝驾崩后,迁御史中丞,严守朝纪,百官咸服。北中郎将刘遐死,其部曲作乱,钟雅监征讨军事、假节。事平,拜骁骑将军。苏峻作乱,钟雅和刘超并侍天子,俱陷苏峻之手,随皇帝展转流离。后为苏峻所害。及平定苏峻后,追赠光禄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