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敬(472~494),字云端,齐武帝第五子,初封应城县公,改封安陆王。历南兖州、荆州刺史,丹阳尹,郁林王时进号征北大将军,出镇南兖州,海陵王时加号侍中。后为萧鸾遣军袭杀。
萧子响(468~489),字云音,齐武帝第四子,封巴东郡王。历豫州、江州、荆州刺史。少好武,私养勇士六十余人,又欲以锦袍绛袄与蛮交易器仗,为荆州长史刘寅等密启朝廷。事发,乃杀刘寅等,举兵攻朝廷军,兵败归降,赐死,贬鱼复侯。
萧子卿(468~494),字云长,齐武帝第三子。建元元年(479)封临汝县公,武帝即位,封庐陵王。历郢州、荆州刺史,在州用具服饰,多违制度。后迁为南豫州刺史,赴任途中以部伍作水军为戏,为武帝所知,免官。郁林王时复授以骠骑将军、卫将军。萧鸾杀鄱阳王萧锵,以其代任司徒。不久被杀。
萧子良(460~494),字云英。齐武帝萧赜第二子。初随父讨沈攸之,拔宁朔将军。齐立国初,上表陈请减免公役,又要求广泛垦田。萧赜即位,受封为竟陵郡王。喜好交结儒士,曾于鸡笼山(今江苏南京市鼓楼东、九华山西)西邸,延揽文士,著书立说,其中最著名的八个人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被称为“竟陵八友”。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撰《四部要略》1000卷。招致名僧,弘扬佛法。郁林王萧昭业立,受遗诏辅政,为萧昭业所忌,忧惧而卒。后人辑有《南齐竟陵王集》。
萧长懋(458~493),字云乔、小字白泽,齐武帝萧赜长子。齐建元元年(479)封南郡王,次年,征为侍中、中军将军,镇石头。四年,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齐武帝即位,立为皇太子。武帝晚年好游乐,以其分掌政事。笃信佛教,曾立六疾馆以养穷民,但生性奢侈,所居殿堂雕饰精绮,过于帝宫。永明十一年病卒,谥文惠太子。郁林王即位,追尊为文帝。
萧铉(480~498),字宣胤,齐高帝第十九子,封河东王。历徐州刺史、中书令。齐明帝诛高帝、武帝子孙,以铉年少得免。建武四年(497)王晏以谋立铉为名谋反,牵连免官。后又为齐明帝遣人所杀。
萧铿(477~494),字宣严,齐高帝第十六子。封宜都王。初为游击将军,永明十一年(493)迁南豫州刺史。时有盗发境内古冢,内有金银珪璧等物,他遣人修复,财宝一毫不取。郁林王立,进号征虏将军。为西昌侯萧鸾所杀。
萧锐(476~494),字宣毅,齐高帝第十五子。封南平王。齐武帝时为左民尚书,以朝直勤谨,迁湘州刺史。郁林王时进号前将军。海陵王时,为西昌侯萧鸾遣兵攻杀。
萧锋(475~494),字宣颖。齐高帝第十二子。初封江夏王,武帝时,任南彭城、平昌二郡守、散骑常侍、侍中、徐州刺史。郁林王时召为侍中,领骁骑将军。有勇力,上书遣责萧鸾杀诸王,为鸾遣人所杀。
萧鉴(471~491),字宣彻,齐高帝第十子,初封广兴王,后封国随郡改名始兴王。永明二年(484)为益州刺史,九年召为秘书监,寻迁左卫将军,领石头戍事。其年卒,谥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