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诜,字广基,济阴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尚书左丞郤晞子。瑰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征辟,皆不就。西晋泰始中,晋武帝司马炎下诏求贤才,郡太守荐举其应选。在对策中主张要移风易俗,善于择人。并对比古人揭露仕途和时政的腐败,切中要害,被取为上第,官拜议郎。不久因母去世,守孝去职。因买不起马和车,先将其母临时安葬。然后自带家人养鸡种蒜。丧过年,积蓄了一笔钱,买来匹高头大马。舆柩至冢,负土成坟,正式安葬其母。事未毕,被召为征东参军。又徙官尚书郎,转为车骑从事中郎。后迁雍州刺史,常以举贤良对策天下第一自负。在任一向威严明断,公事公办,不讲私情,甚得四方赞誉。吏部尚书崔洪荐其为左丞丞。但却毫不留情地纠劾崔洪
王接(267~305),字祖游,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魏夏阳侯相王蔚子。初仕为郡主簿,惠帝时,举秀才,除中郎,补征虏将军司马,累事成都王颖、东海王越。才学博通,尤精礼传,注《公羊春秋》,著作有《列女后传》,论、议、诗、赋等十余万言,永嘉之乱中丧佚尽净。
束皙,西晋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字广微。少以博学多闻知名。司空张华辟为掾。后为佐著作郎、博士。撰晋书纪、志。官至尚书郎。赵王司马伦请为记室,他辞疾告归,教授门徒。太康二年(281)汲郡人盗发战国魏王墓,得漆书古文竹简数十车。他参与考订论证,整理成七十五篇,内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另著《五经通论》、《发蒙记》等,并行于世。有集已佚,明人辑有《束广微集》。
挚虞(?~311),晋文论家、史学家。字仲洽。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少师事皇甫谧,才学通博。举贤良时,武帝诏会东堂策问,擢升太子舍人,除闻喜令。后历秘书监、卫尉卿。从惠帝幸长安,及东军来迎,百官奔散,遂流落鄠杜间,粮绝肚饥,拾橡为食。后还洛,历任光禄勳、太常卿。怀帝永嘉五年(311),石勒攻破洛阳,人饥相食,虞素清贫,竟至饿死。虞注重各种文体的历史演变,不满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强调诗文“以情志为本”。认为诗歌必须以四言为正宗,而斥五言、七言诗为“俳谐”。著述甚富,有《族姓昭穆》、《文章志》、《思游赋》等,并注《三辅决录》,编集古文章为《流别
皇甫谧(215~282),西晋名儒、医学家、文学家。原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人。幼不好学,游荡无度。二十岁后,受叔母任氏教诲,始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后患风痹症,仍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时人谓之“书淫”。魏末,郡举孝廉,相国召用,皆不行。入晋,武帝屡下诏敦逼,先后召为太子中庶子、议郎、著作郎,皆以疾辞,终身不仕。曾上表向武帝借书,帝赐书一车。博学善文,名高当世,挚虞等皆出其门下。所著诗、赋、诔、颂等甚多。《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二卷,已佚。现存文十余篇,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文选》所录《三都赋序》,论述辞赋源流,称颂《三都赋
秦秀,字玄良,新兴云中(今山西原平西)人。魏骁骑将军秦朗子。晋武帝咸宁中为博士。贾充得宠于武帝,为平吴主帅,秀以为贾充小才,不可大用。王濬平吴有功,却遭到王浑等人的压抑,秀上疏鸣不平。廷议齐王攸就国之事忤旨,免官。后复官为博士。
庾纯,字谋甫,晋颖川鄢陵人,博学有才义,为世儒宗。仕魏为郡主簿,黄门侍郎。入晋,先后历任中书令、河南尹,封关内侯。时贾充专横,纯于宴会中曾怒叱充:“天下凶凶,由尔一人!”充左右欲执之,赖羊琇、王济佑之得免。充惭怒,上表解职。纯惧,交印绶,上表自劾,遂免官。后复以纯为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迁侍中,以丁父忧去官。起为御史中丞,转尚书。拜少府。六十四岁卒。
郭象(?~312),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辟召不就,间居以文论自娱。后为司徒掾,转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当政,引为太傅主簿。他任事专权,为时论所轻。永嘉末卒。好老庄之学,补注向秀《庄子注》未竟之《秋水》、《至乐》二篇,述而广之,自成一书,阐扬了老庄思想。
庾敳(262~311),西晋文学家。字子嵩,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县西北)人。初为陈留相,后升任吏部郎,参太傅司马越军事,转军谘祭酒。永嘉五年(311),石勒陷洛阳,被杀。他与王敦、谢鲲、阮修俱为太尉王衍所亲善,号为“四友”。司马越的心腹刘舆想构陷他,便怂恿司马越向他借钱,他喝得大醉,从容答道:“下官家有二千万,随公所取矣。”刘舆于是心服,司马越很高兴,说:“不可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敳寄情老庄,口谈虚无,不理政务,纵酒放诞,尤以聚敛贪吝为能事。认为“宇宙微细”,人生短暂,存亡均齐,荣辱同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