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珉(?~313),字子琚,晋颖川鄢陵人,庾峻子。珉性淳和好学,历官散骑常侍、本国中正、侍中,封长岑男。永嘉六年,珉随晋怀帝司马炽在平阳为刘聪所俘。次年正月刘聪大会使怀帝著青衣行酒,珉大号哭,为刘聪所恶,后被害,谥贞。
庾峻(?~288),西晋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字山甫。太中大夫庾道子。初仕魏为郡功,历太学博士、秘书丞 。晋初,为御史中丞,累迁至侍中,加谏议大夫。常侍武帝讲《诗经》,其论四座莫之能屈。潜心儒籍。不满时俗放荡,主张“设官分职”,“量能授爵”,“名实双修”,反对浮华趋竞之风。
曹志,字允恭,谯国谯(今安徽亳县)人。魏陈思王曹植庶子。在魏继嗣为济北王。入晋,降为鄄城县公,为东平等郡太守。任上不理政事,昼游猎,夜诵诗书,以声色自娱。时朝廷议论齐王攸就国之声,以为当留朝辅政。累至散骑常侍。后因母丧,悲伤而卒,谥号定。谥定。
光逸,字孟祖,乐安(今山东博兴东北)人。初仕县小吏,后依附胡毋辅之,与谢鲲、羊曼、阮孚等八人,披发裸身,终日饮酒酣醉,时人谓“八达”。元帝时,为军谘祭酒,转给事中。死于任上。
羊曼(274~328),东晋大臣。字祖延。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九十里)人。避难渡江后,元帝用为丞相主簿,委以机密。不久,任晋陵太守,坐丹徒太守府执事。任达放纵,好饮酒。与温峤、庾亮、阮放、桓彝等志同道合,并为中兴名士。后为王敦右长史,知敦怀有野心,终日酣醉,讽议而已。王敦败后,他代阮孚为丹阳尹。苏峻作乱,被任为前将军,守云龙门,被苏峻所害,时年五十五岁。
王尼,字孝孙,城阳(今山东鄄城南)人。西晋末,为护军府军士。放达不羁,与胡毋辅之、王澄等名士交结,得免军籍。投附东海王司马越,得越欢心。避乱到江夏,投依荆州刺史王澄。澄死,荆州饥荒,饥困而亡。
毕卓,字茂世,河南新蔡人。豪放任性,好喝酒,不拘小节,与胡母辅之、攸放、攸孚、谢鲲、羊曼、光逸、桓彝结为好友,散发裸裎,闭室酣饮,时称八达。曾为温峤所赏,任平南长史。《世说新语·任诞篇》载毕茂世:“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晋元帝太兴末年为吏部郎,因饮酒而废职。
胡毋辅之,西晋末官员。字彦国。泰山奉高(今泰安)人。少有高名,嗜酒成性,不拘小节。善词令。与王王敦、庾敳俱为太尉王衍所亲昵,号为“四友”。因家贫,自求试守繁昌令。度节酒自厉。治理地方,甚有名声,迁官尚书郎。因参与讨击齐王司马冏,赐爵阴平男。转为司徒左长史。出为建武将军、乐安太守,又昼夜酣饮,不视郡事。被成都王司马颖召为中庶子。喜爱有才之士,善于甄拔人物。曾荐驺人王子博给河南尹乐广为功曹。东海王司马越闻其名,引为从事中郎。复补振威将军、陈留太守。后因王弥过其郡而不能讨,被免官。不久,又任宁远将军、扬州刺史。未至,被司马越任为右司马、本州大中正。司马越败亡,他渡江南下,
谢鲲(280~322 ),两晋之际名士,玄学家。字幼舆。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因曾官至豫章太守,故世称“谢豫章”。少知名,性通简,任达不拘。不修威仪,迹逸而心整,形浊而言清。传说邻家有女往挑之,女方织,以梭投折其两齿。既归,傲然长啸说:“犹不废我啸歌。”世遂称“任达不已,幼舆折齿”。常慕竹林七贤之行,散首披发,裸袒箕踞,谓“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好《老》、《易》,自诩为老庄之徒,常“居身于可否之间”,不屑政事。晋明帝问他“君自谓何如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