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籓(244~313),字大坚。西晋臣,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勖之子。元康中,为黄门侍郎,受诏终父勖之志,铸钟凿磬。以从驾讨齐王冏有功,封西华县公,累迁尚书令。永嘉末,转司空,未拜而洛阳陷没。王浚当政,奉籓为留台太尉。建兴元年薨于开封,年六十九,谥曰成,追赠太保。
荀勖(?~289),西晋目录学家。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汉司空荀爽曾孙。幼聪慧,10余岁能属文,及年长后,益博学。初仕于魏,历任安阳令,累官侍中。深得司马昭信任。曾起草文告发与孙皓,孙皓览后愿息兵和睦相处,司马昭称其书“胜十万之众”。入晋,封济北郡公,任中书监,领著作,进光禄大夫,掌管乐事,修律吕。不久,领秘书监,主管国家藏书。与中书令张华等人,共同典校宫中图书。他自称:臣掌著作,又知秘书,今复校错误10万余卷书。时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墓),得竹简科斗古书10余万言,藏于秘府,由他勘正。在典校图书后,根据郑默的《中经》目录,更撰《中经新簿》
荀顗,字景倩,魏荀彧第六子。初仕魏,深受司马氏父子赏识,历散骑侍郎、侍中、尚书、仆射、司空。入晋后,仕至侍中、太尉、行太子太傅。 荀顗博学多闻,理思周密。他曾与钟会就《周易》问题进行辩难。又和扶风王骏辩论仁、孝的先后。他通“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识朝廷大仪,曾和羊祜、任恺共同修订晋朝礼法。
王浚(253~314),字彭祖。西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袭父王沈爵为郡公。武帝太康中,授员外散骑侍郎。惠帝元康中,迁越骑校尉、右军将军。出补河内太守,转东中郎将,镇许昌。元康末,承贾后旨,害太子遹于许昌,迁青州刺史,寻为都督幽州诸军事。为自安计,以二女妻鲜卑。后皇族内讧,互相攻杀,浚拥众自保。永兴元年(304),合鲜卑军攻邺城,大肆杀掠。怀帝即位(307),以浚为司空。永嘉五年,洛阳陷,遣军与石勒战于襄国,又自称受诏承制。以为政苛暴,民不堪命,士卒衰弱。愍帝建兴二年(314),石勒伪称附浚而袭之。浚被杀。年六十二。
王沈(?~266),字处道,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人。初仕魏为曹爽掾,爽被杀,以故吏免官。后复官,迁侍中。高贵乡公曹髦领兵攻打司马昭,暗中给昭报信,高贵乡公被杀,以功封侯,加尚书。出为奋武将军、豫州刺史。魏末,积极参与司马氏代魏的活动。司马炎代魏,进爵为公,加骠骑将军,统洛阳城外诸军事。博学,与阮籍等人共撰《魏书》。泰始二年死,谥元。
司马攸(248~283),晋宗室。字大猷。魏大将军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弟。司马师无子,立为嗣。初袭封舞阳侯,官至卫将军。才望高于兄司马炎。昭曾欲其嗣晋王位,因裴秀等阻,不得立。武帝受禅,封为齐王,统领朝中军,镇抚朝庭内外。参朝政,多有见地。主张重农,解灾荒年之饥馑,力主去奢即俭。咸宁二年(276),任司空。时武帝长子衷痴呆,其他诸子年幼,朝野多希望其继帝位。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与之不和,遂向武帝进谗言。武帝亦恐其声望高而不利太子继位,强令回封国。忧愤成疾而卒。
司马肜(?~302),字子微,晋宣帝司马懿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封梁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接替赵王司马伦为征西大将军,都督雍凉军事。因素与建威将军周处有隙,遂使其与氐帅齐万年战于六陌,自旦至暮,救兵不至,致使周处战死疆场。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等政变,废皇后贾南风为庶人,赐死于金墉城。永康二年,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四月,司马伦败。齐王司马冏为大司马,加九锡。以司马肜为太宰,领司徒,又代高密王司马泰为宗师。永康二年死,谥孝。
司马歆,字弘舒,司马骏子。初为散骑常侍。“八王之乱”时,先后依附齐王冏、成都王颖,封新野王,镇南大将军,督荆州军。张昌在江夏联络流民起义,领兵征讨,兵败被杀,谥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