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衍(321~342),即东晋成帝。晋明帝长子,字世根。太宁三年(325)即位。因为年幼,由皇太后庾氏临朝称制,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一起参辅朝政。苏峻、祖约乱起,328年攻入建康,王导等拥成帝迎接叛军,时年庾太后死。后陶侃、温峤等击溃叛军,救成帝于石头城中。咸和四年(329),右将军郭默杀江州刺史刘胤,据江州为乱,朝廷派陶侃领兵征讨,翌年乱平。咸和八年(333),后赵石勒死,朝臣庾亮谋求北伐,上表陈述己见,成帝要朝臣商议,多数人反对此举。咸康五年(339),后赵来犯,征虏将军毛宝、西阳太守樊俊皆战死,北伐之计中止。咸康八年(342)成帝死,死前遗诏,以其弟司马岳继帝位。
司马绍(299~325),即东晋明帝。字道几。晋元帝长子。少时聪颖,深得元帝宠爱。建兴初年,拜为中郎将、镇广陵。为人至孝,有文武才略,但礼贤下士、雅好文辞,深受朝野推崇。王敦专权时,忌司马绍神武明略,想以不孝为名废其太子之位,遭群臣反对,未成。永昌元年(322),晋元帝死,司马绍即皇帝位。王敦阴谋篡逆,与明帝矛盾激化。不久,王敦领兵屯于于湖(今安徽当涂),危逼朝廷。明帝即引庾亮、郗鉴、陶侃等为援。太宁二年(324),王敦矫诏拜其子王应为武冲将军、其兄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同时杀害明帝亲信公乘雄、冉曾二人。明帝曾亲自至于湖暗察王敦营垒,并机敏地摆脱王敦之追兵。回朝后即调兵遣将,对王导、温峤、卞敦
司马睿(276~322),东晋第一位皇帝。字景文。祖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出生于洛阳。曾祖司马懿,祖父司马伷。父司马觐早卒,睿袭其先人爵为琅琊王,时年十五。从此,受到封地相邻的东海王司马越的保护,成为其羽党。越北上参与“八王之乱”时,以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将后方基地下邳(今江苏睢宁)交其留守。后来,越为退守之计,同意睿的请求,许其移镇建邺(今南京市),担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采用王导的谋划,一面收拢和依靠中原南迁的世族势力,一面交结顾荣、贺循等江南土著望族,趁中原混乱之机发展自己的实力。不久,又任镇东大将军,兼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
司马邺(300~317),即晋愍帝,吴王司马晏子,初为秦王,驻守长安。公元311年,怀帝被刘汉军虏走后,群臣拥立他为太子。公元313年1月怀帝被毒死的消息传来。尚书、左仆射鞠允,卫将军索琳、梁芬等人,于4月在长安扶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建兴”。但这时的皇室、世族已纷纷迁至江南,西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317年8月,刘曜率军围攻长安。11月,城内粮尽,无法拒守。愍帝只得赤露肩背,口含玉壁,乘坐羊车,出城往刘汉军营求降,群臣围住羊车号哭,有的爬上车拉住他手臂,不让他出城。愍帝悲不自胜,又无可奈何,只好推开臣下,驱车出城投降,刘汉军将他押到平阳,废封为光禄大夫。
司马炽(284~313),字丰度,西晋第三任皇帝,晋孝怀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晋惠帝之弟,母亲为武帝后宫的中才人王媛姬。
武帝太熙元年(290)封为豫章郡王。惠帝在位时爆发的八王之乱中,司马炽冲素自守,不交宾客,不与世事,攻读史籍,获得时人称誉。历官散骑常侍、射声校尉、车骑大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惠帝永兴元年(304),改授镇北大将军、都督邺城守诸军事,同年立为皇太弟。
光熙元年(306),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惠帝,司马炽继皇帝位,次年改元永嘉。以司马越为太傅辅政,政局全由司马越把持。除三族刑,分荆州、江州八郡设立湘州。永嘉五年(311)正月,怀帝密诏荀晞讨司马越,三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