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Search : 人物 典故 事件 文学

晋惠帝

同司马衷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5-17

司马衷

  司马衷(259~306),即晋惠帝。字正度,晋武帝次子。泰始三年(267)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以呆傻著称,曾问蛤蟆鸣叫是为官府还是为私人,又曾说百姓饿死,何不食肉粥。一些大臣恐太子以后误国,婉言请废之,武帝未同意。太熙元年(290)由杨氏后党扶持称帝。因完全受人操纵,时人讥刺道:“宫中大马几作驴。”(《晋书·五行志中》)不久,皇后贾氏尽诛杨氏及其党羽,左右朝政,帝受其控制。后诸王相继争权擅政,帝更如傀儡,任人利用。赵王司马伦篡位,将他迁居金墉城(在都城洛阳的西北角)。齐王冏击败司马伦,迎帝复位。永兴元年(304)七月,东海王越等挟帝北征成都王颖,大败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5-17

晋武帝

同司马炎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5-17

司马炎

  司马炎(236~290),即晋武帝。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魏大将军司马昭长子。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官累迁至中护军、中抚军,后改封新昌乡侯。咸熙二年(265),继司马昭为相国、晋王。不久代魏称帝。咸宁六年(280)灭吴,统一全国。在位时,保护世家大族利益,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让世族垄断朝政,放任他们奢侈争豪。推行占田制,以增加国家赋税、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并规定官吏依官品高低占田、荫庇亲族和占有佃客、衣食客,不纳赋税。分封宗室、功臣,确定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同姓诸王握有封地的军政大权。吴平,去州郡武备,但诸王可拥兵自重,成为八王之乱的祸源。生活荒淫,贪钱爱财,宠幸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5-17

晋文帝

同司马昭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5-17

司马昭

  司马昭(211~265),字子上,三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子。魏景初二年(238),封城乡侯。正始初年(240),为洛阳典农中郎将,免除苛税,不误农时,百姓欢悦。后转散骑常侍。曹爽伐蜀时,司马昭为征蜀将军,调度有方,还拜议郎。高平陵事变,以功增邑千户。蜀将姜维再次起兵陇右,司马昭行征西将军,以功封新城乡侯。高贵乡公即位,进封高都侯,增封二千户。毋丘俭、文钦起兵,讨伐司马氏,司马昭兼中领军,留镇洛阳。后司马师病重,司马昭被拜为卫将军。魏甘露二年(257),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发动兵变,司马昭挟持魏主曹髦率大军征讨,征青、徐、荆、豫各州兵,分取关中,会于淮北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5-17

晋景帝

同司马师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5-17

司马师

  司马师(208~255),司马炎的伯父。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沉着坚强,且有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魏景初年间,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曾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魏嘉平四年(252),迁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大败吴将诸葛恪。正元元年(254),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太后废掉魏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5-17

晋宣帝

同司马懿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5-17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曹操为汉丞相时,辟其为掾属。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取得汉中,他劝曹操乘胜入蜀,进取益州,未被采纳。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受封为魏王,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深得曹丕信任。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进围樊城,威震华夏,曹操打算迁都避其锋芒。他力谏,并建议致书孙权,使其袭击关羽的后方荆州,被采纳,解樊城之围。魏文帝曹丕时,司马懿官至侍中、尚书左仆射。魏明帝太和元年(227),以骠骑将军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镇宛(今河南南阳市)。蜀降将孟达为新城太守,举兵叛魏应蜀,自以为宛距洛阳八百里,洛阳距新城(治所在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5-17

<< <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 >> 共229页 2282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