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安(?~前91),字少卿,西汉荥阳(今属河南)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之祸,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在几年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入狱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一封著名的回信《报
周章(?~前208),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字文。陈(今河南淮阳)人。战国末年,曾事奉春申君,又在楚将项燕军中任“视日”,推算时辰吉凶。陈胜称王,任将军,率农民军主力进攻关中。军至离咸阳只有百余里的戏亭,震惊秦廷。后因孤军深入,被秦将章邯率大军袭击,败退。在曹阳(今河南三门峡西)坚守数月,无援再败。退至渑池(今河南渑池西),兵败自杀。
华核(219~278),三国吴史学家、文人。字永先。吴郡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始为上虞尉,典农都尉,以文学人为秘府郎,迁中书丞。孙亮即位(252),与韦昭、薛莹等撰修《吴书》。孙皓即位(264),封徐陵亭侯。宝鼎二年(267),皓于盛爰兴工,大营宫室,废时伤农,核上疏切谏,皓不听。迁东观令领右国史,上疏辞。皓答称“卿研精坟典,博览多闻,可谓悦礼乐、敦《诗》《书》者也。当飞翰骋藻,光赞时事,以越扬、班、张、蔡之俦”,不允。在职曾上疏救韦昭、薛莹,又屡有建议。孙皓天册元年(275),以小故免官。据《建康实录》卷四《后主》,天纪二年(278)五月,卒。年六十。《吴志&mi
韦曜(204~273),原名昭。避晋讳改。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少好学,善属文。孙权时历仕西安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孙亮时为太史令,撰《吴书》。孙休时为中书郎、博士祭酒。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孙皓时,为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皓欲为父孙和作本纪,持论以和未登帝位,宜入列传,因此得罪,被收下狱,竟被杀。
贺邵(227~275),三国时吴国大臣。字兴伯,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景帝孙休即位之初,从中郎为散骑中常侍,出为吴郡太守。乌程侯孙皓时,入为左典军,迁中书令,领太子少傅。皓凶暴骄矜,政事日弊,邵上疏切谏。以奉公贞正,为皓亲近所惮,乃共谮邵与宫下镇禁中候楼玄谤讪政事,俱被诘责。后患中风,口不能言,孙皓疑其托病谋事,竟杀之,时年四十九岁。
楼玄(?~275),三国时吴国大臣。字承先,沛郡蕲(今安徽宿县)人。吴主孙休时为监农御史。孙皓即位,为散骑中常侍,出为会稽太守,入为大司农。曾掌殿中事,奉法而行,屡次违背孙皓旨意,渐被责怒。后被诏诘责,送付广州。后孙皓又令张奕阴杀楼玄。楼玄一身随奕讨贼,持刀步涉,见奕则拜,奕未忍杀。奕暴卒,楼玄在殡敛时见敕书,随即自杀。
王蕃(228~266),三国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字永元,三国时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他博览多闻,通晓天文、数学。先后任吴国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曾根据浑天说和长期的天象观察,精心制作浑天仪,以三分之长为一度,周长一丈零九寸六分,介于古浑仪和张衡制浑仪式之间,在“浑仪”上,周天为三六五又五八九分之一四五度。“浑仪”可以标明天球与日月星辰的运行,从而说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节气,以及何时昼长夜短,何时昼短夜长,何时昼夜相当,由此制订历法。他撰有《浑天图记》、《浑天象注》。王蕃认为:日距离其下临之地为八万里,以此为股,以一万五千里为勾,
濮阳兴(?~264),三国时吴国大臣。字子元,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少有士名,孙权时除上虞令,稍迁至尚书左曹。以五官中郎将使蜀,还为会稽太守。时琅邪王孙休居会稽(治今浙江绍兴),兴与之深相交结,及休即帝位,征兴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封外黄侯。永安五年(262),拜丞相。休以兴有旧恩,委之以军国大事。七年,休卒,兴与左将军张布等定策迎立孙皓为帝,皓既得志,粗暴骄盈,上下失望。兴感到后悔,人或谮之于皓,旋被杀。
孙綝(231~258),字子通,与孙峻同祖。初为偏将军,协助其兄孙峻执政。峻死,他任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自专朝政。率大军救魏将诸葛诞,丧败士众,自戮名将,废孙亮,立孙休,独揽朝政。一门五侯,皆典禁兵,权倾人主。永安元年(258),被孙休诱杀于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