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登(209~241),字子高,孙权长子,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魏黄初二年(221),孙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孙登以患病为由固辞不受。同年,立登为太子。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立登为皇太子。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由大将军陆逊辅助孙登镇守武昌。年三十三卒。
陆抗(226~274),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之子。逊卒,拜建武校尉,领逊部众。赤乌九年(246),迁立节中郎将,建兴元年(252),拜奋威将军。太平二年(257),率军往寿春,赴援魏降将诸葛诞,破魏牙门将、偏将军,以功迁征北将军。后拜镇军将军,都督西陵。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建衡二年(270),大司马施绩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凤皇元年(272),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遣左奕、吾彦诸将径赴西陵,严密包围西陵,加修营垒,“内以围阐,外以御寇”。诸将皆主即攻西陵,恐
陆逊(183~245),三国时期吴国军事家。本名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属江苏)人。世为江东大族,孙策婿。少孤,随叔父庐江太守陆康。汉献帝建安八年(203)从孙权,初为东西曹令史,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管县事。天灾之年开仓济民,发展生产,深得民心。继募兵平会稽山越人之乱,渐有部曲2000余人。不久,任定威校尉。建议孙权大举平乱以稳定江东,得到赞许,任帐下右部督。随即率军攻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州)费栈等,乘夜潜入山,鼓噪而前,举获胜。并整顿会稽、丹阳等东三郡,选强壮者为兵,得精卒数万。后屯芜湖(个属安徽)。二十四年,蜀将关羽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攻曹魏襄阳、樊城(今襄樊)之时,吕蒙自陆口(今嘉
朱据(196—250),三国孙吴臣。字子范,吴郡吴(江苏苏州)人。初为五官郎中,补侍御史。吕蒙、张温死后,孙权以其“才兼文武”,拜为建义校尉、领兵屯湖孰。孙权称帝后,拜左将军,封云阳侯。礼贤接士,轻财好施。后以拥护太子,遭贬为新都郡丞,未至,被中书令孙弘矫诏赐死。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今浙江吴兴南)人。初为县吏,后为将军孙河长史,有政绩。后为孙权主簿、参军校尉,曾与吕范等率水军攻曹军。后任会稽太守,讨平山越,以功迁太子太傅。为鲁王孙霸所诬,下狱死。
陆瑁(?~239),字子璋。陆逊弟。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少好学笃义,交接名士,州郡辟举,皆不就。孙权时,任议郎、选曹尚书,两次上疏谏孙权亲征辽东公孙渊。权览瑁书,嘉其词理端切,遂不行。
骆统(193~228),字公绪,三国吴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县)人。年二十为乌程相,有惠政。后历任功曹、建忠中郎将等职,以随陆逊破蜀兵于宜都,升任偏将军。黄武初(222),以军功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颇受孙权信任,前后上书陈事凡数十,多为孙权所纳。黄武中卒。《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卷,已佚。今存《表理张温》,极力称美张温的才华,辩明其罪可恕,文辞畅达,痛切详明,载《吴志·张温传》。另有《民户损耗上疏》,见于《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本传。
暨艳,字子休。三国時吴国吴郡人。由同乡张温推荐入朝,历官选曹郎、尚书。担任选用官吏的要职。暨艳为人狷直自负,不肯随俗浮沉,喜为清议,品评人物,企图改革当时选用人才不分贤愚、徇私舞弊、清浊混淆的种种恶习,于是“弹射百僚,核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贪鄙、志节污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结果招致了许多人的反对,他们用各种手法在孙权面前告状,“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
张温(193~230),三国吴文人。字惠恕。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尝从唐固学。顾雍以为当时无与伦比。孙权召见,文辞占对,倾动满朝。拜议郎、选曹尚书,迁太子太傅,甚见信重。黄武三年(黄初五年,224),使蜀,诸葛亮等亦重其才。返,孙权以其称美蜀政,又声名大盛,因借暨艳事收之于狱。骆统表救之,称温“弘雅之素,英秀之德,文章之采,论议之辩,卓跞冠群,炜晔曜世”。权不听。后六年,病卒。年三十八。《隋书·经籍志》录其《三史略》二十九卷,为《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之节略,佚。又录其集六卷,佚。今存文三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陆绩(187~219),三国吴学者、天文学家。字公纪。吴郡吴县(今属江苏)人。孙权辟为曹掾,以直言遭惮,出为郁林太守。研习经籍,博学多识,尤善星历算术,力主浑天之义,反对盖天之说。认为天之形状“圆周浑然,运于无穷”,“半覆地上,半周地下,譬若卵白之绕黄也”(《浑天仪说》)。并作《浑天图》。著作另有《周易注》、《太玄注》,均佚。今存《述玄》一文,辑入《全三国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