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袭(?~213),东汉末孙权属将。字元代,会稽余姚(浙江绍兴)人。身长八尺,武力过人,孙策入会稽,署门下吏,又以征讨之功拜别部司马,复授兵数千,迁扬武都尉。后辅孙权,讨平鄱阳彭虎等起义军,迁偏将军。建安十三年(208),从讨黄祖,与凌统共为前锋,大破祖军。十八年,督楼船拒曹操于濡须,船沉身亡。
陈表,三国吴将领。东吴名将陈武庶子。字文奥。庐江松滋(今宿松县陈汉沟)人。少知名,为太子中庶子,拜翼正都尉,因父死于敌,求用为将,领兵五百人,倾意接待,深得战士之心。迁无难右部督,封都亭侯。后领新安都尉,在官三年,得兵万余人。因征讨鄱阳吴遽兵败,降为偏将军,后进封都乡侯。
陈武(176~215),三国吴将领。字子烈,庐江松滋(今宿松县陈汉沟)人。从吴孙策征讨有功,拜为别部司马,所向无前。及孙权统事,转领五校。陈武仁厚好施,乡里远方客多依赖之。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战中,陈武为第四队领兵军官,军功卓著,进位偏将军。建安二十年八月,陈武从孙权击合肥,为救孙权,奋命战死,时年四十岁。
周泰,三国时吴将。字幼平,下蔡(今安徽凤台)人。随孙策数战有功,策入会稽,拜别部司马。孙权爱其忠勇,请隶属自己。权住宣城,猝为数千敌众所乘,泰只身奋击保卫孙权,身被十二创,良久乃苏,以功补春谷长。讨黄祖,战赤壁,攻南郡,战濡须,皆有功,遂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后又从破关羽于荆州,拜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黄武间卒。
蒋钦(?~219),东吴将领。字公奕,吴九江寿春(今寿县)人。初随吴主孙策东渡,任别部司马、葛阳尉、历山县长、西部都尉、中郎将。在合肥与魏将张辽激战立功,旋升荡寇将军,领濡须督。后诏还都,升右护军。孙权讨伐关羽时,蒋督水师入沔,回途中病卒。
韩当(?~223),三国吴国将领。字义公。辽西令支(在今河北省迁安县西)人。习弓马,有膂力。初从孙坚征伐周旋,陷敌擒虏,为别部司马。及从孙策东渡,迁先登校尉,征刘勋,破黄祖,攻鄱阳(今江西波阳),领乐安长。山越族无不畏服。后以中郎将与周瑜等破曹操于赤壁,又与吕蒙袭取南郡(治今湖北江陵),迁偏将军,领永昌太守。夷陵之战,与朱然共攻涿乡蜀军,大获全胜,以功徙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真攻南郡,率众同心固守。黄武二年(223),迁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加都督之号。不久病死。
黄盖,吴国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初为郡吏,曾举孝廉。从孙坚起兵,任别部司马。孙坚死后,继从孙策、孙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多次征讨山越,连任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阳都尉。建安中,又随周瑜等拒曹操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建议用火攻,大破曹军,升任武锋中郎将。据《吴书》(黄盖传注)记载,在赤壁之战中,黄盖曾被流矢所中,时寒堕水,被吴军士兵救起,但不知是黄盖,等他奋力一呼,才辨出他的声音,赶快给他换了衣服,活了下来。后又率兵镇压“武陵蛮”,官至偏将军。黄盖姿貌严毅,爱护兵士,每次征讨,士卒皆为争先。他任官决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初时为州郡吏员,有威姿容貌,好计略,善于应对,其性格好施与,喜敬士大夫。跟从孙坚四处征伐,攻城野战,其身常被创伤。孙坚死后,程普随孙策、孙权,讨祖郎严白虎之流,攻刘勋黄祖之辈,周旋江、淮,咸积功劳。后曹操大军下江南,孙权以程普与周瑜共为左右都督,大破曹操于乌林;又从围魏将曹仁于南郡。军中诸将,以程普最为年长,时人皆呼为程公。周瑜死后,程普代领南郡太守。孙权分荆州与刘备后,程普复领江夏太守,迁荡寇将军。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境)人。少依姐夫、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后,代领其众,任别部司马。因治军严整,为孙权赏识,增其兵。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从孙权攻江夏太守黄祖获胜,升横野中郎将。继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迫曹仁离南郡,升偏将军。十七年,随孙权拒曹操于濡须水,并建议孙权夹水口立坞,坞成后吴军在防御作战中多次获益。十九年,建议攻皖城(今安徽潜山),破坏曹魏屯田,并速决获胜,俘数万人。随即任庐江太守,还屯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次年,率兵2万拒蜀将关羽,夺回长沙、桂阳郡,又智降零陵郡守郝普,引军赴益阳助鲁肃,迫刘备求和撤军。继从孙权攻合肥
鲁肃(172~217),三国时期孙权部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家庭富裕,乐善好施,以赈穷结士,深得乡里欢心。初率部属百余人随周瑜至江南,周瑜荐之于孙权,颇受孙权的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下,欲一举灭吴,情势危急,吴国主降者甚众,鲁肃与周瑜力主应战,并建议联合刘备协力抗曹,为孙权采纳,任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是为赤壁之战。每有建议,总与孙权意合。周瑜临终,上疏请以鲁肃代替他的职务。孙权依言拜他为奋武校尉,代周瑜领兵。后又拜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后从孙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