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燮(137~226),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初游学京师,研习经学。后察孝廉、举茂才,历任巫令、交阯太守。时天下大乱,中原士人避难交阯者数百人,他礼贤下士,习经蔚成风气。建安十五年(210)孙权派步骘至交州任职,士燮迎接了步骘。在其帮助下,步骘成功斩杀了苍梧太守吴巨,于是东吴在名义上占有了交州,士燮也被加封为左将军。士燮又修书给益州的雍闿等人,要求他们派人来投靠孙权。士燮因此又被加封为卫将军,他的弟弟士壹、儿子士徽、族子士匡也都封了侯位。226年,士燮病逝,终年九十岁。士燮死后,孙权派吕岱掌管交州事务,欲完全控制交州,士氏家族不满,起兵反叛,终被剿灭。
太史慈(166~206),三国吴将领。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省东部)人。好学且有勇略,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为人重义,侍母孝顺,辽东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遵母命,曾劝刘备助孔融解北海之围。后投奔同乡扬州刺史刘繇属下。曾独领一从骑,外出巡视,与孙策在金坛神亭岭相遇争斗,不分胜负。刘繇兵败后,太史慈归顺孙策。孙策对他很器重,拜为中郎将。孙策死后,他辅佐孙权,屡建奇功。后在与曹操部将张辽作战中中箭死于京口,年仅41岁。临死时还高呼:“大丈夫在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奈何死乎!”孙权以隆礼将其葬于北固山下,并修建“吴孝子都尉东莱太史慈子义之墓。&rdquo
笮融(?~195),东汉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人。初聚众依附徐州牧陶谦,为下相,督广陵、下邳、彭城粮运,截留三郡赋税,大起佛寺,诱致旁郡好佛者至五千余户。后挟众大掠广陵,过江入据豫章,为扬州刺史刘繇所破,逃入山中,被山民所杀。
刘繇(154~195),东汉皇族。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侍中刘岱之弟。献帝时任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因畏惧袁术而未敢到任,驻曲阿(今江苏丹阳)。与袁术战,兵败,袁术自置扬州刺使。后加繇为牧、振武将军,率数万人。孙策离开袁术,破刘繇部属樊能、张英等,刘繇败,退往豫章(今江西南昌)。后病死,时年四十二。
孙皓(242~283),一名彭祖,字元宗,又字皓宗,孙权孙,孙和子。孙休即位,封皓为乌程侯。永安七年(264)孙休卒,被迎立为帝,改元元兴。在位期间,专横残暴,奢侈荒淫,信任群小,滥用民力,大失人心。农民起义多次爆发,政权岌岌可危。宝鼎元年(266)永安山民施但聚众起义,北攻建业,众至万佘人。天纪三年(279)晋分兵六路大举攻吴。王濬率领水军自巴蜀顺流而下,直逼建业。次年,出降称臣,吴亡。晋赐爵为归命侯。太康四年(283)卒于洛阳,葬河南县界,史称末帝。
吴景帝孙休(234~264),字子烈,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第六子。年十三,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受学。太元二年(252),封琅邪王,居虎林(今安徽贵池西)。孙权死后,孙亮即位,诸葛恪辅政,不愿诸王在临江军事要地,迁孙休于丹杨郡(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后又迁会稽(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吴太平三年(258),孙亮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欲杀专横恣肆的孙琳,结果失败,孙亮被废为会稽王。孙琳派孙楷与中书郎董朝迎立孙休为帝。任孙琳为丞相,担任荆州牧,武王将军孙恩为御史大夫。后来,孙休闻孙琳逆谋,暗中与辅义将军张布合谋,利用百僚朝贺、公卿升殿之机,诏武士缚琳,即日诛杀。加张布为中军督。在位期间,他留
孙亮(246~260),吴国皇帝。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少子(即第七子),赤乌十三年(250),立为太子。吴太元二年(252),孙权死,托诸葛恪辅其子会稽王孙亮继位。此时,孙亮仅十岁。次年,诸葛恪大举伐魏,正值病疫,兵卒死者大半,恪行军还,武卫将军孙峻伏兵杀恪于饮宴殿堂。以孙峻为丞相,封富春侯。后孙峻死,孙琳又专权。吴太平三年(258),孙亮欲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杀专横恣肆的孙琳,结果,孙琳以兵取全尚,又派弟孙思攻杀刘丞于苍龙门外,召大臣会宫门,黜亮为会稽王,亮时年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