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帝孙权(182~252),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继承父兄余业,结纳世家大族,在江东扩充势力。建安十三年(208)攻杀江夏太守黄祖。至此,据有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吴(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丹阳(治所先在今安徽宣城,后迁今江苏南京)、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庐陵(治所先在今江西吉水东北,后移今江西泰和西北)、江夏(治所在今湖北鄂州市)六郡。同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逼降刘表之子刘琮,声威甚盛。东吴很多文武大臣主张降曹,他独采鲁肃、周瑜主战之议,与刘备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操离荆州北还。建安二十四年,夺取荆州。魏曹丕黄初二年(221),定都于鄂,改
孙策(175~200),东汉末江东豪强。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孙坚之子,孙权之兄。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善于用人。少时居寿春,与周瑜为友,广交江淮间士大夫。孙坚死后,策移居江都(今安徽庐江县西)募兵数百。兴平元年(194),依附袁术,颇受袁术重视。兴平二年(195),率军渡江,占据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等五郡,旋夺庐郡。依靠南北士族,于江东地区建立了孙氏政权,曹操任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200),曹袁官渡之战时,策欲乘机袭击许都,以迁献帝,但未及出兵,便被吴郡太守许贡派人刺杀。后其弟孙权称帝,追尊为长沙桓王。
孙坚(155~192),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阴)人。字文台。出身下层豪强,自称是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年轻时为县吏,曾“募召精勇”,镇压会稽人许生(一作许昌)在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发动的起义,任盐渎丞,后迁盱眙丞、下邳丞。中平元年(184),黄巾大起义后,孙坚率“乡里少年”和募招来的丁壮一千多人与朱儁先到中原,后往长沙,镇压黄巾起义军,由于作战有功,被提升为别部司马。后又随车骑将军张温到凉州,进攻地方势力建章、韩遂,回来后,拜议郎。中平四年(187),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爆发了区星、周朝、郭石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孙坚被任为长沙太守
陈到,字叔至,汝南人,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先主刘备在豫州时便开始跟随效力,统领刘备的亲卫部队。建兴初年担任永安都督、征西将军、亭侯,协助李严镇守白帝城。三国志称“征南(赵云)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陈到的名位似乎仅次于名将赵云,与赵云都以忠勇著称,且都担任过中护军的要职。但史书上关于他生平的记录很少,小说《三国演义》等则完全无记载。
吴壹(?~237),三国蜀汉将领。字子远,陈留人。随刘焉入蜀,刘璋时为中郎将。将兵在涪拒刘备时降备,备定益州,他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迁左将军。诸葛亮死后,督汉中,为车骑将军,并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
费观,三国蜀汉将领。字宾伯,江夏鄳(今河南信阳东北)人。娶刘璋女。建安十八年,参加李严军,在緜竹拒刘备入蜀时随严降刘。拜裨将军,后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刘禅时,封都亭侯,加振威将军。七十岁卒。
邓方(?~222),三国时蜀汉将。字孔山,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东北)人。初为荆州从事。建安十六年(211)随刘备入蜀,任犍为(治所先后设于今四川筠连、宜宾市、彭山东)属国都尉,改为朱提(治所在今云南昭通)太守,选为安远将军,康降(治所在今云南曲靖)都督,住南昌县。章武二年卒。
杨戏(?~261),三国蜀文人。一作杨羲,字文然,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少知名,为诸葛亮赏识,以州书佐为督军从事,职典刑狱。亮卒,任南中郎将、领建宁太守。所任清俭,后为姜维所奏免官。著《季汉辅臣赞》一书,传于世。
廖化(?~264),三国时蜀国将领。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今属湖北)人。初任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被东吴俘杀,他亦被俘属吴。后思蜀汉,乃诈死,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中途遇刘备东征,任为宜都太守。刘备死后,为丞相参军,旋迁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著。咸熙元年(264),蜀亡,被徙洛阳,病死途中。
宗预(?~264),蜀汉大臣。字德艳,南阳安众(今河南镇平县东南)人。他随张飞入蜀,任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受命出使吴国,深得孙权爱待,对蜀吴联盟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贡献。一次,宗预出使吴国将返,孙权捉宗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见!”并送预厚礼。宗预临别,对孙权说:“蜀土僻小,虽云邻国,东西相赖,吴不可无蜀,蜀不可无吴。”并说“年老多病,恐不复得奉圣颜”。后迁征西大将军,赐关内侯。景耀元年(258)因病回成都,为镇军大将军领衮州刺史。咸熙元(264)年,与廖化共内迁洛阳,道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