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春晓相关

  苏堤筑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疏浚西湖时用疏浚挖出的西湖泥堆筑成堤,堤上架6桥通舟楫,堤两旁遍植杨柳,夹植桃花等花木,春日景色如画。南宋年间,沿堤先后辟建亭台楼阁,湖上游览喧盛为最。明《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斛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自元迄清,堤、桥、花木几经兴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杭州,品题西湖十景景名,以“苏堤春晓”为首,地方官吏建御书景名碑亭于望山桥南堍。雍正年间堤上建筑及花木又经修葺、补植。清末,堤半为桑地,景观减色。民国23年(1934年)夏,杭州大旱,湖干涸,杭州市政府以疏浚西湖的葑泥扩增堤身,种植花木,辟为苏堤公园,御碑亭重建一新。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沦陷,苏堤极少整修。抗日战争胜利后,除补植桃柳、芙蓉等花木外,堤桥修葺都属小修小补,至1949年底,堤路高低不平,堤面宽窄不一,堤岸缺陷坎坷,六座桥和御碑亭多处破损。195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开始整修苏堤。1953年,抛块石固定堤岸,新建茅杉木紫藤廊架,美化堤景。1954年,采用浙江新昌县绿石作为六桥栏杆,浇铺沥青堤路,沿堤增建花架,建“夕佳”、“仁风”两亭。试种耐阴地被植物,增加六座桥畔的灌木。1963~1964年间,“锁澜”桥与“望山”桥间建钢筋混凝土六角亭一座。1966年,因堤上原栽植的重阳木长势不好,改植七叶树。1972年,在“花港观鱼”东门濒湖堤岸边,建水泥平台作为游船埠头。1977年,堤岸所砌石墈年久松散,重作深基凝结,起砌自然墈,并以大量泥土平整两旁堤面,增种花木。1978年重修御碑亭,并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砸断的“苏堤春晓”碑,补修重立亭中。

苏堤春晓 发布时间:2010-2-18 22:48:51

苏堤春晓 相关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西湖山水画题名。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南宋后期人士所赋诗、词中,以西湖十景为题者甚多。十景各擅其胜,共同之点为景目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就在湖中,但个别景目名称和排列次序有所不同。十景景目当时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麯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宋亡入元,西湖十景一度冷落萧条,景目所指景点,或徒有虚名,或旧迹难觅。明代,十景有所恢复和建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杭,逐一品题西湖十景,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西照”与“晓钟”虽只一字之改,却未被人们接受,因而只在清代有关西湖著作中有这两处更改的景名,以后人们赋诗作词写文,仍沿用初名。康熙帝为十景题字后,浙江地方官吏先后将御笔所书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十景之名从过去只书上有所记载,成为十景所在景点标志。以后,乾隆皇帝南巡杭州,又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景碑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加之宋元明清及近代众多描绘吟咏十景之绘画、诗词、游记、照片,十景被公认为西湖山水的代表。西湖十景除“雷峰夕照”,因雷峰塔于民国13年(1924年)倾圮,景观消失,余九景迭经整葺、恢复和扩建,不但面貌焕然一新,内容也更与景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