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喜寺相关

  法喜寺又名上天竺寺,在乳窦峰北,白云峰南,距中天竺约1公里。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庐修行,称大名山房,是上天竺开山祖师,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孔仁谦刻成观音像。吴越钱王弘傲在上天竺开路筑基,建观音看经院,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建成,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院。后汉乾祐年间(948—950年)僧人从勋自洛阳带来古佛舍利置于观音像头顶(像高1尺6寸)。北宋年间,元净法师住持上天竺看经院19年,他受法于下天竺慈云大师,善诗能文,学行甚高,深受宋神宗器重,赐号辨才。他在白云峰下建白云堂,“白云堂印”成为朝廷授予僧官的官印。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金兵攻入杭州,曾谒上天竺寺,得知观音像始末,遂将该像及《大藏经》载轿内运往燕京(今北京),寺僧智完率弟子跟随至燕京西南5里的玉河乡,兀术建寺以奉天竺之僧。寺僧又以他木刻观音前像暗藏于上天竺寺内井中(在今大殿观音座下)。乾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亲往察看,赐钱2万,重建十六观音堂。淳熙二年(1175年)宋孝宗再次到上天竺寺进香,改寺名灵感观音讲寺。庆元三年(1197年)改名天竺教寺,评定为教寺“五山之首”。元至正二年(1343年)寺毁,五年(1346年)重建。明代270余年间,上天竺寺完全靠僧人募化整修。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殿毁,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乾隆初次南巡,两到上天竺寺,赐名法喜寺。太平军进入杭州,寺损。太平军失败后,杭州知府薛时雨奏请修复,由布政使蒋益沣发起重建法喜寺,同治五年(1886年)竣工。大殿原系木质,民国17年(1928年)改用钢筋水泥浇制,20年完工。22年农历九月初四,半夜寺毁,36年盖平房3间。杭州解放后人民政府曾拨款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殿中供奉的观音佛像被窃,房屋被改作他用。1985年后,重新落实宗教政策,发还市佛教协会管理,观音佛像用檀香木按原样雕刻而成。上天竺寺山门重新全面复建。清康熙时榜书名手汪于高题写的一丈多见方的“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重显于照壁,堪称西湖题壁之冠。宽广的放生池重新浚发,池正中架起高高的石拱桥,正对着寺内供奉灵感观音像的主殿圆通殿。天王殿、肃仪亭、七叶堂、白云堂、东西禅房及两廊、寮房等都已修复,梦泉得到梳理并建起了泉亭。

法喜寺 发布时间:2010-3-6 20:09:57

法喜寺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