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坛巷相关

  王衙前隔路相对的是社坛巷。社坛巷南起凤起路,北至屏风街,长395米,宽4-5米。宋时,巷东北有太社太稷坛。高宗赵构泥马渡江建南宋后,由于半壁江山初定,政事繁复,财力又捉襟见肘,一直无力建太社太稷坛,自建炎至绍兴初,每年春秋二仲及腊前一日祭,有司奉行祀典,而祭坛未建,礼器未备。绍兴十二年(1142),天下稍安,有臣僚提出:祭祀社稷之事,向来为皇帝所重视,所以汉光武帝刘秀东迁洛阳,社稷祠也跟着迁到洛阳。建炎以来,祭祀社稷之事借座佛祠,不符事神保民之意,希望礼寺官员讨论择地为坛。赵构遂下诏临安府在城内择地,依制度建筑。临安府在普宁坊(今清远桥一带)东仁和县丞厅东之闲地,因北有灵池,终年不竭,东又近中河,景色清幽,西近御街(今中山路),皇帝出行方便而被相中。第二年,高宗赵构即开始赴太社太稷坛春祭之行。俟后,出现社坛巷之地名。清时,太社太稷坛已了无遗迹,灵池也湮没,其地民居。《觉庵类咏》作者陈春晓就写了一首《过故居有感》诗,从中尚能依稀领略当年情景: 沧桑无处不更新,游钓童时记得真。华屋山邱无旧族,蔽庐风雨忆先人。百年蜗寄阴须惜,一霎鸿留迹已陈。 墙里冬青墙外影,婆娑犹自照河滨。20世纪90年代,社坛巷两侧进行旧城改造,仄斜的房屋为挺拔的多层住宅楼代替的同时,社坛弄、蔡家弄、马衙弄、下杨广才弄等小里弄相继消失,幸喜社坛巷仍旧保留,见证了古今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坛巷 发布时间:2011/2/11 23:15:21

社坛巷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