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寺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吴越国王钱弘俶建,并延请镜清禅师住持。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感业”。南宋建炎三年(1129),天龙寺焚于火,之后重建,并在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郊坛初建时,作为郊祭时百官随从的临时住所。元、明、清历代屡有毁建,但建寺之初所镌刻的三处造像仍保存较为完好。天龙寺造像现存有东、中、西三龛,大小佛像共11尊(包括中龛两尊飞天),中为主龛,一铺七尊,主佛为弥勒佛;西龛为无量佛(即阿弥陀佛);东龛为水月观音(观自在菩萨)。
天龙寺造像与慈云岭造像、烟霞洞造像共同组成了西湖南山造像。三处造像皆是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其精致细腻、圆润饱满的风格,颇具江南特色。他们开凿于北方石窟造像趋于停顿时期,承袭了唐以前的北方石窟艺术并与之相衔接,使我国的造像在历史风格和雕刻艺术上都得以延续。因此,在我国石窟造像艺术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天龙寺造像于1986年4月23日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以西湖南山造像名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