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位于北高峰南麓,又名“云林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是杭州最大的丛林寺院,也是全国十大名刹之一。
据《灵隐寺志》记载,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后看到这里山峰奇秀,就指认一峰为印度天竺灵鹫山飞来,称“飞来峰”,认为“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就在此建寺庙,取名“灵隐”。起初山门寺额名“绝胜觉场”。五代吴越时,寺宇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三殿,僧众达三千人,成为东南最大的佛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改题为“景德灵隐禅寺”,明朝后名为“灵隐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历朝来,寺院屡毁屡建先后 14次,现在殿宇是19世纪重建的,分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和云林藏室等。
天王殿,殿屋重檐下挂着两块横匾,“灵鹫飞来”金匾是黄元秀居士题字,还有一块“云林禅寺”的匾额是清康熙的手书。据《灵隐寺志》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来到灵隐。一天早晨,康熙在灵隐寺主持谛晖法师的陪同下,登上北高峰眺望,只见眼前云林漠漠,寺宇完全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分外幽静,回寺后,谛晖请康熙题字,康熙即景生情挥笔写下了“云林禅寺”四个大字,赐为寺额,但300多年来,人们还是习惯叫“灵隐寺”。
天王殿前两侧各有经幢一座,它是北宋开宝二年(969)的建筑,幢身刻有佛经,幢基雕蟠龙,构件有莲花、飞云等雕刻,系北宋景祐二年(1035)从吴越国王钱氏家庙迁来。天王殿内分列左右的是“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民间视四大天王手中执持物,为“风调雨顺”的象征。正面神龛内袒胸露腹的是“皆大欢喜”弥勒佛。据说弥勒佛出生于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后来出家拜佛为师,佛预言他将继承释迦牟尼为未来佛。但灵隐大王殿内的不是印度弥勒,其原型是五代吴越时浙江奉化的一个名契子的和尚,他身矮体胖,言行怪诞,常背一口袋四处化缘,人称布袋和尚,后来在奉化岳林寺东廊盘石上圆寂,临死口念“弥勒真弥勒,千百亿化身,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信徒们遂以他为“弥勒”化身。弥勒佛背后木雕神龛内供奉的手执魔杵的是护法韦驮,此像高2.5米,体态优美,雕刻精细,由整段香樟木雕成,佛身可一块块卸下。这尊佛像是南宋初期的作品,距今已800多年历史,是灵隐寺最古老的一尊佛像。佛像外的整座佛龛不用一枚钉,是镶嵌连在一起,展现了南宋时期的工艺水平。
大雄宝殿是单层重檐三叠式的歇山顶建筑,高33.6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殿屋以朱红、油绿色彩为主调,配以“二龙戏珠”的屋脊翘角。殿前悬挂两块金匾,一块是“妙庄严域”,是著名书法家张宗祥写的,另一块“大雄宝殿”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大雄宝殿建于光绪末年。殿内释迦牟尼像高9.1米,莲花台须弥座高7.5米,“背光”高3米。佛像顶上有一把撑开的伞状盖,称宝盖或宝幢,全用珠宝装饰面成。大殿两厢殿壁,排列着“十二诸天”。后面跌坐的是“二十圆觉”,圆觉意为“圆满的灵觉”,在佛教中是辅助行道的大菩萨。有十二圆觉塑像的寺院全国仅此一家。大殿后壁,一座高宽各20余米的立体彩色群塑,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全部用粘土塑成,上面塑有150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讲的是一个叫“善财”的童子在修成正果过程中参拜53位名师的故事。
灵隐入口处有东西两涧,分别自天竺山与西源峰蜿蜒而来,至灵隐汇合。一桥跨溪而立,是进出灵隐的通道,桥名就叫“合涧桥”。从合涧桥前行数十米有回龙桥,横跨在西涧之上,桥上有春淙亭,为清乾隆九年(1744)所建。